第6章
长安作为一国首府,资源富裕,物价昂贵,眼见着积蓄就要见底,桑榆终于决定另开新源,开个酒肆来维持生计。
她前世家里以酒发家,父母都是酿酒高手,她虽然投身法医行业,但是父母一直希望她能接管家业,她被压着学了不少酿酒手艺,现在终于能派上用场了。
长安人口百万,下到贩夫走卒,上到达官贵人都爱喝酒,由此来说,长安最多的就是各种酒肆。
本朝管理严格,物品买卖,商贾之流大多都在“东西”二市,里坊大多都是一些日常小店,桑榆没那么大的野心,就在租来的房子开个小店糊口罢了,日常供应坊里邻居也就够了。
如果能有机会,她还是想干老本行。
乱七八糟想了一会儿,牛车到了西市门口。
虽然已经来过好几次,桑榆还是被古人的智慧和魄力折服,真的太壮观了!
高高的坊墙围在四周,坊门分两层,高达八九米,上层有士兵把守,两旁的坊墙上还设有咚鼓,供开市关市醒时之用。
西市占地1600多亩,内有商铺4万多家,每日正午到宵禁前是西市生意最好的时候,十字街道路两旁摆地摊的小贩和开门迎客的店铺管事使劲吆喝,推销自己的货物商品。
若是口袋里银钱够多,也大可以去那胡人商铺寻些新奇玩意,来自大食、波斯等国的“胡商”带来的香料、珠宝尤其受欢迎。
第七章:折刀
不但本朝人,上百个异邦番国之人来爱此地寻求财富。
作为一个空袋空空的凡夫俗子,桑榆目标明确,她来这里是要买些桌椅板凳和饮用器具。
本朝大都席地而坐,一张竹席配上小桌子就可以了,“胡凳”之流还是比较少见的。
桑榆来了这些年饱受坐姿之苦,她的小店势必要按照心意放几张胡凳的。
西市不愧是长安最大的百货市场,光是胡凳就有好几十家,各种花样款式一应俱全,还有金丝楠木嵌红宝色的,桑榆连看好几家,看的眼花缭乱,当然,价格也十分美丽。
确定都是自己买不起的胡凳之后,桑榆转身进了一家玉器行。
倒不是说她买得起这些金银玉器,实在是这家宋家玉器里有她喜爱的东西。
那是一把精美的匕首,说是匕首也不正确,以桑榆的想法来说那就是一把折刀,折刀不过一个巴掌长度,宽度也仅有一根手指宽,通体晶亮,木柄上没有任何花纹,在一众金银玉器中显的格格不入。
桑榆却一眼就相中了,无他,这把折刀太适合剖尸了!
小巧精致,削铁如泥,是剖尸的工具没错了!
桑榆手里有她特意定制的剖尸工具,但是受限于现在落后的发展力,她的工具并不好,用久了会钝不说还经常生锈,还不能经常换。
对于自己吃饭的家伙事儿,桑榆算的上是强迫症晚期患者了,一心想要最好的。
桑榆的哈喇子都快要流到柜台上了。
一旁的博士忍不住劝道:“小娘子,你都来了好几次了真要是喜爱咬咬牙也就买了。”
不必每次都像看到肉骨头的狗一样流口水,要不是看在她是个小娘子的份上,他早就撵人了,有她在生意都要不好了。
“我也想买啊。”桑榆收回目光,扫了一眼它的价格,狠下心道:“它实在太贵了!”
一把折刀要半金,一两黄金是6贯钱,半金也就是三贯钱,3000个铜钱啊,一斗米不过15文钱,卖了她也买不起啊。
这把匕首据说是一个铁器大家用天外之石打造的,当时铁器大家打造出一柄绝世长剑,剩下的就材料被学徒私下做成了这么一把小匕首。
这把小匕首虽然吹发可断,奈何太过于精致可爱,只能勉强用作装饰之用,达官贵族看不上,平民百姓买不起,着实鸡肋。
就算它再便宜对于桑榆来说也是天价了,她也只能看看解馋。
忍痛移开目光后,桑榆随口问博士:“小郎君可知道这西市哪家木匠手艺好,我想打几张便宜结实的胡凳。”
博士先是疑惑地看了她一眼,也没多想,爽快地给出建议,“若要我说,那南巷的周老丈才是做木匠的好手,便宜又皮实。”
桑榆谢过博士,又四下转了一圈,买了一包点心揣在怀里,这才去寻那周老丈。
根据博士的指引,桑榆顺利的找到了周老丈家,此时正是买卖的好时辰,周老丈家门口摆放了许多胡凳,桌椅之类的物件,看摊子的却是一个年轻后生,此时没有人来,后生一边打着哈欠,一边用眼尾扫着四周。
桑榆问道:“这是周木匠家吗?”
后生一看是个年轻的小娘子,便笑着回道:“是呢,小娘子是来寻我阿耶?”
桑榆点头,“我来寻周老丈做些胡凳。”
后生便指了指身后的大门,道:“我阿耶在院子里干活儿,你自去寻他罢。”
桑榆进门看去,院子不大,四周的墙上靠着许多木板,几个树干堆放在一旁,一个老丈正气喘吁吁地推着刨子,刨子刨出的木屑有大有小,薄薄的一片散在地上,也不知道是怎么做到的,那些木屑十分听话地只散在一边。
老丈背对着门口,桑榆便叫了声“周老丈”。
周老丈停下手中的活儿,客气地问她,“小娘子可是要做些木工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