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章
桑榆心中一惊,忙问:“怎么?你家二郎也不见了啊?他是如何不见的?”
陶娘子顺势就答:“还能如何?他就是一个痴傻的,在家里被关了几天,趁我们没注意跑出去了。”
被关了几天又跑出去了吗?桑榆总陡然想到,凶手已经许久没有犯过案了。
是的,桑榆已经猜到凶手是谁了,不是那个满身是血的胡人,而是陶家兄弟,两个人一个主犯,一个帮凶。
能让桑榆如此确定的证据还是从死者的身上发现的,应该说是从许娘子的身上发现的,桑榆在查验许娘子尸体的时候发现了许娘子的指甲钩下来一丝特别的料子,起初她没想太多,直到听说许娘子的尸体上盖着一块布。
桑榆差人私下询问了一番,确定这块布料不是许娘子平时常买的麻布,而是一种价格略贵的葛布。
现在的百姓,大多数穿的衣服料子还是以麻、葛为主,其中麻衣最多,像是丝、革等物则是身份的象征。
第一百五十四章:抓人
葛布,也叫“夏布”,取自一种叫“葛藤”的植物,将它的韧皮取下后浸泡、抽丝、搓成线再制成布料,做出来的衣服通气吸汗,在夏季的时候备受百姓喜爱。
因为它的工艺不同,做出来的布料也分三六九等,粗制的葛布通常在民间使用,细制的葛布则达官贵族使用,产地不同,工艺不同,导致葛布的价格也相差甚远。
有一句俗语叫“北有姑绒,南有女葛”,其中的葛,指的就是岭南雷州所生产的葛布,这种布料工艺复杂,产量极少,是上达皇室的贡品。
而盖着许娘子的布料虽然比不得上好的葛布,但也是少见的细葛,这样的布料寻常人家是舍不得使用的,也只有凶手会将它盖在尸体上。
准确地说,是对杀害许娘子产生愧疚之心的帮凶才会这么做。
桑榆虽然在陶裁缝的铺子里见过这种布料,但是,她打听道陶裁缝的铺子有不少来自岭南的布料。
加上那日茶馆打听到的信息,桑榆才判断行凶之人很可能就是陶力兄弟。
如今听了陶娘子的话,桑榆心中的那点不确定已经变成了肯定。
桑榆有些急躁,想到陶家兄弟如今不知道躲在何处窥探,他杀心未泯,若是受到刺激可能会再度犯案。
桑榆抿了抿唇,转身就想去找先找到他们。
崔叙见她转身,又一把拉住了她的胳膊,“冷静点,云中已经去找人了。”
桑榆这才发现百里谦不知何时已经不见了。
桑榆心里安定了不少,百里谦的能力她还是知道的,与其自己像个无头苍蝇一样乱跑,不如百里谦亲自去抓人。
那边的陶娘子察觉到了不妥,她不安地问道:“你们到底是何人?”
桑榆努力平复自己的心情,对陶娘子沉声道:“我等是衙门之人,前来调查许娘子被杀一案。”
“许娘子?”陶娘子疑惑道:“是城西篾匠家的许娘子吗?”
桑榆惊讶地问:“你见过她?”
陶娘子回答道:“见过啊,她之前来过我家,帮我洗过衣服。”
桑榆顾不得许多,大步上前走道:“何时见过?”
陶娘子被桑榆抓住肩膀,一种不详的预感在心里蔓延开来,她哆哆嗦嗦地道:“大概十五日前…… ”
再说百里谦这边,他在崔叙的暗示下从陶裁缝家离开,他走了几步停下,手抬到嘴边,吸了一口气,用力吹起。
一个响哨响起,刺耳的哨声惊扰了好几只狗子,犬吠声接二连三响起。
不多时,只见几个穿着朴素的差役从四面八方赶来,汇聚在百里谦身侧。
百里谦心里冷哼一声,他就知道崔叙怎么可能让桑榆独自查案,一定会在暗中安排了人手,没准他比桑榆更早的猜到凶手是何人。
差役们站定,冲着百里谦拱手,“请百里寺直吩咐。”
百里谦腹诽完,崩着一张冷脸下令,“即刻捉拿凶手陶家大郎和二郎,记住,要留活口。”
“喏!”差役们大喝一声,四下散开。
百里谦正要去牵马,这头成三带着醴泉县的差役也赶了过来,一见百里谦大喊道:“百里寺直,不知崔寺正和桑仵作在何处?我们刚从陶家铺子离开,今日陶家铺子没有开门,那陶力也不知去向。”
百里谦沉声答道:“崔寺正和桑仵作此刻正在审问陶娘子,凶手正是陶家兄弟,他们今日一早便不见身影,你现在立刻去找。”
成三听完大吃一惊,他听桑仵作多次提起过凶手是个泯灭人性的,若是再伤了人,他们醴泉县上上下下几十口人只怕难逃罪责,想到这里,他顾不得其他,抽着马儿大喊:“快!快去抓人,莫叫他再伤人性命!”
几个差役对视一眼,连忙去寻人。
十几个差役们在城南的大街小巷窜动,这片寂静的地方立刻热闹起来,一个接着一个从家门中走出来看热闹。
他们也不敢出门,就躲在大门口偷偷张望,看见不妥就立刻关上门躲起来。
百里谦蹙了蹙眉,这种情况下百姓最好闭门不出,防止意外,但是他又不能将百姓一个个赶回家去,只能盼着早日抓到陶家兄弟。
成三打着马儿在街上四处寻找,有认识他的百姓大着胆子打听出了什么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