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4章
更何况仅凭宋管事一人之言,是无法断定桑榆姐妹就是宋芙的孩子的,他们需要更多的证据。?宋管事也劝道:“正是,而且现在也无法证实她们就是芙娘的孩子,也许是小人眼拙看错了。”
宋砚止住了脚步,宋管事知道他是听进去了,连忙将他扶到竹榻上坐下。
宋砚坐在竹榻上思索片刻,慢慢地冷静了下来。
半晌之后,他吩咐道:“如英,你回大理寺守着,叙之要是回来了,你让他立刻来见我。”
薛如英点点头。
宋砚又对宋管事道:“我修书一封,你立刻遣人快马加鞭送去江南。”
宋管事颔首,知道宋砚的意思,宋家三郎宋溪亭如今正在江南,当年所有的线索也指向了江南。
宋砚吩咐完,正色道:“此事不能叫其他人知晓,大郎和二郎那里也要先瞒着。”
宋砚是一个心思深沉,且看得长远的人,之前只是被这突如其来的消息冲昏了头脑,如今冷静下来,他自然想的更远。
如果宋芙这么些年真的还活着,她为什么从来没有想着回长安呢,她走丢的时候神智清醒,是不会不知道回家的。
这件事必定另有隐情,当务之急,是确定桑家姐妹是否真的是芙娘的孩子。
等事情明了,再见她们也不迟。
他已经等了二十多年,也不在乎在等上一段时间。
只是,他到底心存挂念,想着最好能找个借口见她们姐妹一眼,探一探口风,貌似桑小娘子对自己很是敬佩,与崔叙的关系也很密切。
也行自己能用这个借口,请她们来宋府坐一坐。
宋砚想到这里,陡然就有了盼头。
……
醴泉县。
对于回长安的流程,桑榆已经非常熟悉了,一大早,她就穿好轻便的胡服,戴上蔽日的帷帽,来到驿站门口等着出发。
崔叙也是个利索的,早早地叫人安排好马车行李。
晨光刚起时,一行人就准备完毕,启程向长安出发。
驿丞和王县尉等人前来送行,给桑榆带来了不少土仪,虽然桑榆等人昨日也买了不少,但是到底比不上王县尉这个本地人会挑选好物。
桑榆对王县尉很是有好感,大大方方地接受了他的好意。
见桑榆接过土仪,王县尉眉开眼笑,挂在特意捯饬一番地脸上藏都藏不住。
他拉着桑榆悄悄地咬起了耳朵,“圣人的旨意已经下来了,姜明府已经被贬为庶人了,下一任明府还未任命,京兆尹命我暂代明府之职。”
桑榆“哦”了一声,抱拳道:“恭喜王县尉了。”
王县尉哈哈大笑,客套回礼,“同喜同喜,这都是托了桑仵作的福气。”
王县尉很是知足,本来他是没有机会当上一县之令的,他出身贫寒,上头并没有什么熟人作保,就算姜明府丢了官,代县令也该由县丞来做,怎么着也轮不到他。
但是此次许娘子和高使臣一案,王县尉在崔叙等人的面前出尽了风头,他本意并没有想着借此上位,只求能混个脸熟就好,哪知道天将鸿运,自己可以坐上县令之职。
虽然是代县令,但是县令乃是一方父母官,往往很难任命,今年又不是大考之年,合适的人更是少数,这代县令也就跟县令没什么区别了。
退一步说,以后就算有新县令上任,以他对醴泉县的掌控程度,新县令也要给他几分薄面。
王县尉知道,这些都是崔叙等人带来的。
但是他目前身份低微,还不足以和崔叙、鲁王等人结交,但是桑仵作可以啊。
这些日子以来,王县尉已经看出来了,桑榆虽然任仵作之职,但是在崔叙面前还是有话语权的,同她打好关系绝对不亏。
第一百八十四章:接人
桑榆自然也是知道王县尉的心思,但她并没有什么反应,别看县令官小,但是也是不好做的,同本县的地头蛇搞好关系,收服好衙门众人,也是新县令的必修课。
两人攀谈完,崔叙等人已经上马,准备出发了。
升平长公主乘坐的是打造精良的马车,桑榆原本以为她会跟着他们回长安,哪知道刚出了醴泉县的城门,升平长公主就在一干侍卫的护送下与他们分别了。
崔叙则带着大理寺众人,和鲁王一行人马不停蹄地赶回长安。
这次地案子确实有些辛苦,到开元门的时候,崔叙给众人放了一天假,让他们直接家去,马儿也给了他们做代步。
桑榆想着许久未归,便不在推辞,打着马儿回了永安坊。
永安坊还是一如既往地热闹,与桑榆离开的时候并无区别,只是桑榆总感觉来往行人中,总有一些若有若无的视线落在她的身上。
桑榆并没有想太多,永安坊住的都是老人,有不少人知道桑榆在“衙门”做事,每次见到,总会偷偷瞧上几眼,这种目光,桑榆已经习惯了。
她刚刚到东隅居的时候,感觉到了异常。
东隅居的门口一片凌乱,桑榆特意找老师傅做的招牌有一半掉了下来,悬在半空中,酒旗被折成了两段,歪歪扭扭地倒在一旁,旗子已经有些脏污了,一看就知道这样的局面已经有几天了。
桑榆心中猛地生出了一股凉意,她迅速从马背上跳了下来,走到门前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