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4章

  从这个验尸文书上可以看出,桑仵作一定是发现了什么端倪,杨录事猜到了什么,出于某种不可告人的缘由,他将桑仵作打晕带走。
  亓官戍想明白这点,心里也跟着烦躁起来,“杨录事跟随我多年,怎么会做出这等事?”
  正因为这样,他才没有怀疑过杨录事,只以为他们是一起被掳走的,作为一个寺正,这是他不该犯下的错。
  崔叙却没有空怪罪他,只想着快点找到人,杨录事将桑榆打晕带走而不是直接动手,说明他也不想闹大或者他另有所图。
  无论如何,最起码现在有了线索,可以顺藤摸瓜找下去了。
  大理寺办事效率还是很高的,不多时,一个上了年纪的老丈被带了过来。
  带他来的差役抱了抱拳,言语利索地将事情说了一遍,“卑职并未找到杨录事,此人乃是杨录事的邻居,他说他今日见过杨录事。”
  崔叙忙问:“你何时何地见过他。”
  老丈战战兢兢地弯着腰,头也没抬道:“小人,小人是在今日未时见到他的,当时小人准备去隔壁坊里买酒,看见他坐在一辆驴车上,就,就在通善坊西南角。”
  “通善坊?”崔叙飞快地掏出一张舆图,看了一眼,通善坊与桑榆失踪的坊里不过隔了两条大街。
  他收了舆图,吩咐道:“快去通善坊!”
  周良才立刻带人赶过去。
  崔叙骑在马上正要动身,突然又回头问道:“杨录事在通善坊有认识的人吗?”
  老丈愣了一下,思索了片刻,摇头道:“没有。”
  崔叙又问:“那附近的其他坊里呢?”?老者又想了想,猛地拍手道:“我想起来了,与他一同长大的汪家兄弟就在修政坊!汪家大郎去年发了一笔横财,在那里租了一间宅子!”
  这年头,能在修政坊租一套宅子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长安城右贵左贱,大部分贵人和皇家才能住了的朱雀大街的西侧。
  汪家兄弟搬到修政坊的时候,可把他们羡慕坏了,有人说着兄弟两个打小就是个有福气,还有人想着去打个秋风,汪家兄弟也不是好相与的,谁找上门都不理会,遇到胡搅蛮缠的,就打上一顿,渐渐地便这些街坊断了联系。
  除了从小一起长大的杨录事会隔一段时间去看望他们之外,其他人再也没去过,久而久之,他就忘了这回事。
  崔叙立刻反应过来,对亓官戍道:“有劳亓寺正派人将这位老丈送回去。”
  亓官戍点点头,明白了崔叙的意思,只怕通善坊是为了掩盖住意图采取的障眼法,杨录事去的地方应该是修政坊。
  崔叙飞快地带着剩下的人离开了。
  跟在亓官戍后面的差役见他走远了,这才上前道:“崔寺正未免也太不把您放在眼里了,竟然敢指使您做事。”
  亓官戍淡淡道:“有志不在年少,崔叙和我同为大理寺寺正,为何要将我放在眼里?”
  那差役讷讷道:“是属下说错话了。”
  “罢了,你派人将他送回去罢,再给些银钱,叫他不要乱说话。”亓官戍挥挥手,随后又喃喃自语道:“希望崔叙能尽快找到桑仵作。”
  亓官戍和崔叙的交集并不多,虽然大理寺的人喜欢将两人做比较,郑少卿也时不时地拿崔叙来督促他,但是亓官戍不是很在意。
  崔叙出身名门,又是个有本事的,他自问做不到像崔叙一样,当一个鲜衣怒马的少年郎君,所以他不羡慕不嫉妒,偶尔还会有点敬佩。
  人活一世,知足常乐最好。
  要不是郑少卿对他有栽培之恩,他都想不干了,做一个看尽世间百态,人性复杂的寺正也没什么好的。
  崔叙一路马不停蹄地赶往修政坊,早有差役将坊正找来了。
  坊正是一个坊里的管理者,不但熟知坊里的基本情况,连谁家住了什么人都要一清二楚,所以崔叙之说了汪家兄弟,坊正立刻带着他找到了宅子。
  为了防止他们得了消息逃跑,崔叙派人将整个宅子都围了起来。
  第二百一十章:假山
  然而事与愿违,宅子里面空无一人。
  差役们将里里外外都搜了一遍,“崔寺正,里面并未发现有人。”
  崔叙蹙眉,他们的动作已经够快了,竟然还叫他们跑了吗?还是说他猜错了,杨录事并没有将人送到这里来?
  他问:“通善坊可有发现?”
  差役答道:“并无,周捕头还在带人搜寻,那边传话说确实有一个车夫带着一个木箱子从通善坊路过,但是没有人注意到里面有异常。”?长安城人员流动实在太多了,每天都有贩夫走卒来往坊里之间,做些小生意的商贾雇个驴车拉货也是最寻常不过的事。
  崔叙眸色渐深,看着将落的夕阳有些烦躁,再不找到桑榆就要坏事了。
  就在这时,一个差役来报,“崔寺正,柴房有发现!”
  崔叙一喜,连忙快步来到柴房。
  柴房和灶房是连在一起的,看的出宅子的主人并不怎么做饭,偌大的火灶几乎没有什么火气,清冷又单调。
  房间的一角被堆放了不少木柴,大部分都没有劈,就这么胡乱地堆在那里,还有不少干草也铺在一侧。
  差役说的发现就是被放在柴堆里的大木箱子。
  差役们将木箱子抬到崔叙的面前,崔叙打开看了一眼,木箱看起来有些陈旧,里面还有几道很小的细线,看的出来,这个箱子平时是用来装衣物的。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