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5章
铁匠家中密室却存放了大量的弩以及铠甲部件,这样怎能不骇人听闻?
清平县令是个聪慧之人,他很快顺着线索查出这并不非个例,光一个清平县暗自就有很多个这样的密室。
武器之事事关整个大兴的安危,此事已经不是他一个县令能做主的了,当务之急应上报天子才是。
但是他生怕有其他高官参与其中,一旦事情暴露,恐生变故,于是便秘密地派人进京,将此事偷偷地知会了窦尚书,希望他能上禀圣人,请圣人做主,查明此案。
听到这里,桑榆歪了歪头,不解地问:“窦尚书公私不分,将此事瞒下来了?还是他就是幕后主使,所以派人去杀人灭口?”
崔叙知道桑榆是在同他开玩笑,也不戳破,顺着话回答道:“并无此事,窦尚书虽然有些严厉,但是他是个正人君子。”
窦家也是大家族,与别的世家大族不同,窦尚书一直热衷于同皇室打好关系,是忠实的皇帝党。
窦家出美女,那些窦家女儿不但长得貌美如花,倾国倾城,而且个个聪敏灵慧,深谙后宫之道。
旧朝曾出现过“外戚干政”之事,窦家受到牵连,也跟着消停了许多,圣人登基之后,窦家只送了女儿进驻后宫,做了四妃之一,别的都不强求,老实的厉害,圣人投桃报李才叫他们掌管六部之刑部,并且位子坐的相当稳固。
所以窦尚书在得了消息之后,立刻起了折子,将此事禀明圣人,圣人知晓后,大为震惊,着窦尚书秘密派人去调查此案。
可是不巧的是,这件事不知为何走露了风声,派去调查的钦差在去的路上意外掉落山崖,至今不知所踪。
第二百三十七章:撞见
桑榆又问:“那这与窦玉成一案,又有什么关联?”
崔叙便道:“钦差失踪后,清平县县令为了以防万一,派人将抓到的两个铁匠藏了起来,还交代必须由窦尚书亲自去接人才行。”
桑榆恍然大悟状,“所以,幕后之人为了拖住窦尚书,就陷害窦玉成?”
崔叙摇头,“这只是其一,圣人希望窦尚书能再派人去清平县,窦尚书为了稳妥,就将窦家大郎派去了。”
桑榆这下子还有什么不明白的,说白了,窦玉成就是一个“质子”,幕后之人将他送进大牢,无非是想告诉窦尚书,你若是要查我,我就将你的儿子拖下水。
此事发生的很突然,幕后之人并不想在这个时候与窦家对上,窦家大郎去了清平县,他们不敢明着对他动手,而且即使他们杀了窦家大郎,窦尚书完全可以在派人去查,这样下去还是做不到一劳永逸。
还不如随窦家大郎去查,他们可以在长安留下一手,将窦小郎君困住,以此来牵制窦尚书和窦家大郎。
桑榆曾经听说过,窦玉成颇得窦尚书宠爱,据说他出生的那一日,天降祥瑞,窦尚书高中三甲,此后的窦家也平步青云,一改前朝的低迷,可谓风光无限。
因此,窦玉成就是再怎么惹事,窦尚书也只是打骂一番,私下还是该擦屁股的擦屁股,该赔礼的赔礼,可以说窦玉成的脾气有一半都是窦尚书惯出来的。
窦玉成也是个门清的,他知道自己才疏学浅,没有治国安邦的本事,所以,他只打算当一个无忧无虑的纨绔子弟,反正窦尚书以后会给他安排好,他后半生不会饿死的。
以窦尚书对窦玉成的宠爱,他是不会拿窦玉成的性命来赌的,可以说幕后之人狠狠地拿捏住了窦尚书的命脉。
他不会要了窦玉成的性命,但是也不会叫窦尚书好过。
窦尚书急于将窦玉成捞出来,也是因为不想叫把柄给人抓在手里,只要证明窦玉成是无辜的,待窦玉成一出来,他就把他送出长安避一避。
桑榆将猜测说给崔叙听了,崔叙淡笑着点点头,“不仅如此,我猜幕后之人不但是想警告窦尚书,而且还想借此机会做别的安排。”
这些消息都是百里谦从窦尚书那里打听到的,兵器一事事关重大,朝中知道的人也不过是几个元老人物。
崔叙原本并不打算深究,可是他总觉得此事不解决,早晚会牵扯到他,与其一无所知,还不如主动出击,最起码遇到危险的时候,自己也有个准备。
桑榆也是这个意思,在她答应窦尚书验尸的时候,她就已经牵扯进来了。
她沉思了片刻,问道:“那我们现在该如何?”
如今敌明我暗,她若是继续查下去,就算救了窦玉成也可能会将自己给搭进去,幕后之人知道是她坏了事,还会放过她吗?
崔叙淡然一笑,“无碍,虽然走了不少弯路,但是我觉得这样刚好。”
与桑榆不同,崔叙看到的东西更多,比如说,为什么窦尚书执意要桑榆验尸?看似是因为窦玉成,实则是想拉自己进去,估摸着一开始就是冲着他来的。
按照窦尚书的想法,恐怕是在一开始的时候,想叫他接手窦玉成一案,幕后之人为了阻止他,才派人诱导了郑少卿,将亓寺正调了回来。
郑少卿恐怕还不知道自己被利用了,只当是得了个好机会,想给窦尚书添个堵,打压一下窦家。
毕竟在郑少卿的眼里,大理寺是他的囊中之物,而刑部与大理寺多有不和,若是窦尚书因窦小郎君一案被贬下去,刑部群龙无首,必然受到重创,短时间内没有精力再与大理寺抗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