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6章
还好,还好桑榆是个明事理的,没有记恨他们,她是一个好孩子,也将桑蓁教养的大方得体。
妹妹,你在天之灵可以安息了,这两个孩子,他定会倾尽一生去呵护她们。
几人笑闹了一会儿之后,朱雀大街上总算是有了动静。
有先一步得了消息的百姓在街上一边跑,一边喊,“公主的车驾到城门了,大家快准备迎接!”
紧接着,原本的熙攘的沿街更加拥挤了,无数百姓纷纷从茶肆、酒楼等地出来,涌现在道路两旁翘首以待。
桑榆等人也伸着脖子往外探去,只见手持大刀的差役们排成两行,从南边快步而来。
这是在提前为车驾开路。
大约过了小半个时辰,正经威严的仪仗缓缓浮现在众人的面前。
领头的依旧是鲁王殿下,在他的身后依次是拨汗那国的契波将军和阿思蓝等人,陪在一旁的是鸿胪寺卿等文,崔叙等一众官员护在两侧。
紧随其后的就是安和公主的步撵,高大的步撵被装饰的格外华丽,与其他略带拨汗那国风情的轿撵不同,安和公主的步撵可是说充满了大兴固有的色彩和腔调。
黄、绿相间的配色,加上纯白的柔纱,给人以盛世迷醉之感,步撵上的珠宝装饰也华丽灿烂,尤其是那身后四扇巨大的屏扇,画着精美绝伦的大兴山水图,格外的引人瞩目。
这是安和公主特意要求的,她希望在这个时候能让世人记住,她安和公主永远都是大兴人,这里是她的根。
沿街的百姓在见到安和公主的步撵之时,已经纷纷跪下了,“恭迎安和公主回国,公主千岁千岁千千岁!”
百姓们如游龙一般接连跪下,熙熙攘攘的长街上只有此起彼伏的问候声,不少年幼的孩童将手中的鲜花香果撒向车架,一时间朱雀大街上满是清香之气。
窦玉成看着眼前的场景,惊讶极了,“安和公主竟然有如此威望?”
薛如英也道:“是啊,百姓们都是自发来迎接的,若安和公主是男儿,恐怕朝臣都要担心了。”
桑榆望了望跪地相迎百姓,感叹道:“也是她该得的殊荣。”
窦玉成疑惑地问:“这是何意?你又是如何看出来的?”?“意思是,安和公主确实值得百姓尊敬。”宋溪亭温声解释,用眼神指着道路两侧的百姓道:“你们看那些下跪的百姓,大都是老人先主动,若是某没猜错,那些百姓应该是当年送安和公主出嫁的那批人。”
第二百六十四章:感激
安和公主出嫁的时候,宋溪亭只是一个孩童,他并没有看到那般场景,但是这并不妨碍他理解这些百姓的意思。
安和公主和亲是在大兴最屈辱、衰弱的时候,那时候为了保全国体,很多年幼的公主远嫁异乡,以求两方安稳,说的好听点叫和亲,不好听点就叫送人质。
大兴的皇族和朝臣可以狠下心送走公主,并且不当回事,但是对于给他们换来二十多年和平的百姓来说,安和公主的付出不亚于任何人,他们记在心里,怀恋且感激着。
百姓就是这样的简单,谁能让他们吃饱饭,过好日子,他们就会感激他,无论他的身份如何,是男是女。
当时和亲的公主有十几位,其中大部分已经不在人世,更别说回国了,如今安和公主能回来,百姓们简直要高兴坏了。
回来好啊!回来可以看看这个他们为之奋斗了二十多年,现在已经兵强马壮的国家,他们想让安和公主替那些再也回不来的公主们看看,她们的努力和牺牲都没有白费。
他们的国家和民族,将立于世界之巅。
宋溪亭的话刚一落下,雅间里就有了片刻的宁静,是啊,他们确实应该感激着,怀念着那些为国牺牲的人。
他们可以是殚精竭力的将士,可以是以笔安邦的文人,可以是文武双全的小郎君,也可以是柔弱坚强的小娘子。
他们,都是大兴的功臣!
安和公主坐在步撵上挥动着手臂,她的眼中泪光闪动,往事一幕幕如流水般在她的眼前浮现,她还记得小时候偷偷和升平跑出宫玩耍的样子,她们带着面具在朱雀大街上奔跑,在坊间对着杂耍拍手称赞。
她于豆蔻之年离去,归来时人生即将落幕,能在死前回到家乡,是她梦寐以求的事情,如今百姓跪地相迎,她此生也无憾了。
契波将军也感慨万分,二十年前他还是一名小卒子的时候,曾陪同使臣来到长安,从长安接走了安和公主,二十年后他带着三百多人远走万里送她归乡。
一样的场景,一样跪地的百姓,不同的是他离去的时候百姓们有的哭泣,有的假装欢喜,那副压抑着心中不甘的样子,他迄今不曾忘记,而今,百姓们的笑是发自内心的欢喜,是对安和公主献上的最真挚的敬意。
这个国家实在太强大了,他们的血脉里隐藏着一种温良的气性,叫永远不会忘记为了那些他们牺牲和奉献的人。
车驾在百姓的簇拥和欢呼中向着皇宫走去,不一会儿,就消失在了众人的视线里。
众人这才将注意力转回到雅间。
“这般场景也不知道以后能不能再见到了?”薛如英感慨道:“比起上元节灯会也不遑多让。”
桑榆笑道:“我还不曾见过上元节灯会。”
薛如英见桑榆有兴趣,连忙挨在她身旁,兴冲冲道:“那可是很热闹的,长安城宵禁会连解三天,各种江湖手艺人齐聚长安,听说圣人都会偷溜出来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