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8章

  这个时候的“月饼”叫做“月团”“胡饼”,相传是当年张骞出使西域时,用胡桃、芝麻等物做成的,因此称作“胡饼”,又因其小巧可爱,被称作“月团”。
  桑榆在江南的时候,还有一种称呼叫“太师饼”,据说是为了纪念太师闻仲而做成的。
  “你喜欢就先尝尝。”桑榆笑道:“等我们做好之后,也给他们送些。”
  桑蓁眼睛一亮,小口地吃了起来,桑榆也给了丹娘一个,自己也拿一个尝尝,张家的月团做的很精巧,里面夹了香甜的红枣,吃起来味美甜软。
  “果然好吃。”丹娘咬了一小口,赞道:“回头咱们也做几个红枣馅儿的。”
  桑榆点点头,“行!”
  时间已经不早了,桑榆几人去了厨房,三人分工合作,做的也很快,除了第一次动手的丹娘有些笨拙之外,桑榆和桑蓁都很熟练,尤其是桑蓁,团起团来又快又好看。
  月团包好之后,倒放进提前打好的模具之中,再上锅蒸,大约小半个时辰之后,热气完全落下,也就差不多了。
  桑榆她们一共做了二三十个,选的是芙蓉和菊花图样的模子,又加入了红枣、桂圆、核桃等物,一出锅香甜扑鼻,口齿生津。
  桑榆挑了几个,叫桑蓁去送给张老丈,至于殷老丈,桑榆想着要不要叫辆车,托人送去。
  可巧的是,她刚刚出了厨房,殷老丈便遣来家中小厮送来了月团,桑榆便包了几个作为回礼。
  忙忙碌碌之下,时间过的飞快,趁着桑榆在灶间忙活的时候,丹娘和桑蓁一起将灯笼挂在了屋檐下,连同后院的枯树上也挂了一盏。
  月亮高升,和着烛光照亮的整个小院,三人又合力将长桌抬出来迎着月光,在上面摆好水果、月团和一大盆羊肉作为祭品。
  所谓“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中秋拜月一般由家中年长女性主持,桑榆三人都是女子,也不讲究那么多规矩,便由桑榆开始,三人依次对月祭拜,以求家人和睦,长久安康。
  拜月之后,三人将月团等物放到院中石桌上,等着一起享用,丹娘又取来新开的桂花枝插在瓶中,桑蓁不言示弱地背了一首小诗,桑榆被逗的哈哈大笑。
  这是每家每户都在发生的事情,大家族就热热闹闹地围在一起赏月祭祀,人少的人家就好吃好喝犒劳一下自己,无论是寻常百姓还是异域胡人,都在这个一时刻举头望月,思恋亲人。
  ……
  美酒佳肴之后,桑榆和丹娘开始收拾石桌上的残羹。
  桑蓁眼巴巴地跟在身后帮忙,“阿姐,我们什么时候出门,听说今日街上还有杂耍和胡旋舞。”
  桑榆想了想道:“等一会儿就去,回头等你薛姐姐她们从宫中出来再一起去玩。”
  桑蓁心里虽然急躁,但也乖巧地听话等着。
  丹娘见了,笑道:“蓁娘莫要着急,今日没有宵禁,会热闹到夜里呢。”
  桑蓁重重地点点头,心里开始期盼起来,在江南的时候,除了庙会之外,桑蓁还不曾见过这样大的庆祝活动,早就心痒难耐了。
  收拾妥当之后,桑榆回到房间,从箱子里掏出一个小盒子,在里面翻找几次,取出一样东西,想了想,又放了回去,从里面拿出一支银簪。
  她又想到什么,从怀中取出宋溪亭送给她的玉佩放到里面,想着日后一起还给桑蓁。
  这个小盒子还是安和公主送给自己的谢礼,里面没有金银之物,却装了大半盒子的首饰玉石,虽然不是顶好的东西,但也是难见的珍品,由此可见,安和公主对燕娘有多在意。
  晶莹透亮的玉飞天在一众花里胡哨的饰品中间,显的有些格格不入,桑榆犹豫了片刻,还是将盒子收了回去。
  从厢房出来之后,桑榆将银簪递给丹娘。
  “小娘子,这…… ”丹娘手里握着银簪,不解地问:“这是何意?”
  难不成是觉得她太没用了,准备给她银钱叫她离开?
  桑榆笑笑,“没什么,只是觉得你来这里帮了大忙,今日又是中秋佳节,你身上也没什么首饰,送你戴着打扮打扮。”
  第二百六十六章:此间
  丹娘松了一口气,看着同样衣着简单,头上只有一支银簪的桑榆哭笑不得,“小娘子,我那里还有不少首饰,只是寻常不想妆戴罢了。”
  纵然赎身去了她半个身家,但是她还是有点私房的,只是她觉得太过张扬,不好拿出来。
  桑榆摆摆手,“送给你就是你的了,你若是不喜欢就拿去当了,换些银钱也行。”
  丹娘听罢,知道桑榆心意已决,是不会改变的,于是她便收下银簪,戴在头上,“谢小娘子。”
  桑榆笑的眉眼弯弯,“你喜欢便成。”
  好看的小娘子当然要配上好看的发簪了,丹娘来到东隅居之后,不但看顾酒肆,还要照顾桑蓁,解决了她的后顾之忧,给些东西也是应该的,若不是怕那些异邦花纹的首饰会给她带来麻烦,桑榆都想再送几件给她。
  桑蓁眼里并没有异样,桑榆从来都是小气之人,对她大方的很,家里的银钱物什也从不瞒她,她想要自己去拿就可以了。
  三个小娘子又在家中说笑了一会儿,薛如英等人还是不见人影,桑榆想着今晚宫中事多,估摸着是被什么事情耽误了,她想着要不要带桑蓁她们先出去逛逛?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