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4章

  老妇人还想再说什么,不良帅已经有些不耐烦了,“你们赶紧离开,这里是衙门重地,不是你们找人的地方,你们若是不相信,那就自个儿去找。”
  桑榆知道这里不是久留的地方,收敛心神,“如此,我们便告退了。”
  她说完示意周良才帮忙,自己扶着老妇人离开。
  老妇人心知此事无望,也不想再给桑榆等人添麻烦,半推半就地随着几个离开了晋阳县衙。
  两个人老人家住的地方离这里有点远,桑榆等人闲来无事,索性便将他们送回去。
  窦小郎君嫌弃他们走的太慢,大方地挥手包下了一辆驴车,驮着几个人朝城东而去。
  到了地方之后,两个老人家说什么也不愿意放走他们,非要拉着他们喝口热水。
  桑榆无法,只能随着他们进了落脚的院子。
  这是一间用泥土围起来的小院子,三面垒砌了屋子,一边是进出的大门,大门的旁边就是简单的露天厨房,简陋又心酸。
  窦玉成实在受不了这样的环境,拉着贝赫拉姆出去玩了,约定一会儿过来接他们。
  桑榆和周良才倒是没有多少感觉,他们一个在村子里住了好几年,一个本来就是穷苦出身,谁也不鄙视谁。
  老丈似乎有些不好意思,催促着老妇人去烧壶热水,自己招呼两人坐下,“叫两位看笑话了,只是我们头一次来太原,这里的客栈实在太贵了,我们两个实在舍不得银钱,将就着住在这里了。”
  不是所有人都住的起客栈的,像他们这种在太原没有亲戚可以投靠,自身又贫苦的百姓,只能住这种破房子容个身罢了。
  有些住在城里的百姓会将自家这种破房子分成好几个房间,分别租个不同的人,赚取微薄的租金,条件比起客栈差了很多,但胜在便宜,哪怕是一些乞丐多讨些银钱也能住个几日。
  桑榆想到两个老人家的儿子可能已经没了,他们这样省吃俭用到最后还是一无所有,心里有些不是滋味。
  两人落坐之后,老妇人端着两碗糖水放到两人的面前,局促地招呼道:“没什么好东西,就是从老家带了一点糖块,我放了些,你们莫要嫌弃。”
  周良才连忙摆手,端着陶瓷碗大口喝下,“不错,我好久都没有喝糖水了。”
  桑榆也笑眯眯地抿了一口,老两口这才放下心,坐下来与他们攀谈起来。
  周良才问道:“老人家,你们之后打算怎么办……”
  这话问的有些突兀,但若是老人家的儿子已经没了,他们总要想一想接下来怎么办。
  岂料,老丈看了老妇人一眼,见对方点了点头,随即坚定道:“我们三郎没有死,我们还要接着找他。”
  老妇人也跟着道:“不错,三郎是个孝顺的孩子,他一定不会丢下我们两个的。”
  这可是十年的时间,若三郎是个孝顺的孩子,家中又只剩下他这么一个独子,他说什么都应该回去看看的。
  周良才有些不忍心,但还是问了出来,“他若是活着,为何十年都不曾回去?”
  老妇人闻言激动地站起来,踢倒了身下破旧的矮凳,在地方发出“嘭咚”一身清响,老妇人恍若未觉,“三郎一定是有要事在身,之前他曾托人捎话,说赚了银钱就会来接我们过去享福!”
  桑榆赶紧拉着老妇人坐下,安抚道:“好,好,莫要激动,不如你们二老和我们说说,你们三郎做了什么?为何你们坚持他还活着?说不定我们能帮上忙。”?“这……”
  老丈似乎还有些犹豫,老妇人已经拉着桑榆的手,“姑娘,你是说真的吗?你能帮我找到三郎?”
  桑榆道:“可以尽力一试,我有个亲戚在太原城有些门路,也许能帮的上忙。”
  “哎哎!”老妇人擦了擦眼角,“我这是遇到好人了,姑娘,真谢谢你了。”
  桑榆便道:“不如你们二老细说一下?”
  周良才虽然觉得桑榆不是这样会随意管闲事的人,但是她已经开口了,他也不好反驳,老老实实地坐下来听讲。
  老妇人叹了一口气,幽幽开口,“我们是许州人,夫家姓杨,十几年前北边战乱,我家大郎和二郎都被征去了战场,到最后三郎也去了…… ”
  那是十年前的事了,当时先帝病重,圣人还未登基,突厥人趁机来犯,迫于无奈,朝廷下令大开兵役,所有军籍户全部投入战场,年仅十六岁的杨三郎被迫入伍。
  第二百八十章:十年
  这个时候的军民户籍是分开的,一旦入了军籍那么这家后人世代都要服兵役,直到男丁断绝,每逢天下战乱的时候,多少家庭因此绝户。
  而且一旦入了军籍,那就不是想出就能出来的,大部分都以战死疆场为终,杨老丈家里也是如此,他们家男丁世代打仗,几乎每一辈都要上战场。
  当年杨老丈还不足六十,按理说他也是符合的,但是杨三郎不忍父亲拖着伤病之身远赴边关,偷拿来户籍,自个儿跑去参军了。
  在杨三郎进军营一年后,先帝驾崩,圣人登基后以雷霆手段平叛内乱,稳定朝堂,边关战事渐渐占据上风,又断断续续打了一年后,突厥和大兴正式和谈,边关暂稳,不少士兵在朝廷的安排下卸甲归田。
  杨三郎也在第一批回家的人中,只是老良口在村口的老榕树下等了好几个月都没等到人,同村活着的人已经陆续回来了,可是杨三郎还是没回来,连报丧的人也没有。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