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2章
崔叙的心思更为细腻,他看出了萧寂话中的犹豫,“兄长是否还有什么疑惑之处?不如说出来与我等共议一番?”
他看的出来萧寂其实是想说些事情的,只是有不好开口,索性便直接问了。
“被你看出来了。”萧寂苦笑一声,无奈道:“其实我并不想麻烦你们,你们初来太原,又是代天巡视,很多事情不参与最好,只是,唉,我终归还是有些不放心。”
崔叙闻言,脸色正经起来,“兄长但说无妨。”
他在到太原之前就给萧寂去了信,请他来城中一叙,为了不叫他多心,崔叙只在信里说他们是代天巡视,路过此地停留些时日,若是他方便,就来太原小聚,并未提及其他事。
如今萧寂主动提出问题,这让崔叙敏感地察觉出了不寻常。
萧寂嘴角蠕动几下,脸上露出几分挣扎,他猛地灌了一口热茶,又将茶碗狠狠落下,“也罢,我说出来你们听听,若是觉得是我多心了,你们就当不曾听过。”
在场的几个人都听出了慎重之意,崔叙肃声道:“兄长莫要顾及,实不相瞒,此番请兄长来此,我亦有事相求。”
他说完冲百里谦微微点头,百里谦站起身,走到门前,低声对门口守着的周良才低语几句。
周良才朝里面看了一眼,然后转身离去。
百里谦这才关上门,复坐了回去。
这一番动作也让萧寂知道他们要说的话也非同一般,他眼神微缓,叹了一口气道:“其实,这件事已经在军营传开了,算不上什么秘事。”
萧寂要说的是一桩怪异之事,他所在的军营临近草原,背靠灵州,与突厥遥遥相望,最近的时候两者不过只有几里地,动作大点对面都能瞧见,因此多有战事。
随着这几年大兴势威,突厥人渐渐老实了许多,平时也不再挑事,双方趋于平和,除了偶尔会发生小规模摩擦之外,这半年他们甚至做起了生意。
按道理来说这是好事,可是就在大兴这边举杯欢畅的时候,军营里发生了一件怪事将他们的注意力全部拉回来。
起因是一个不大不小的校尉,在一场战事之后自尽而亡,起初大家伙儿只以为他胆小怕事,想不开所致,毕竟这个校尉平时确实有些懦弱,能坐在这个位置上也是因为家里的关系。
可是随后的半个月里,又有两名士兵和一位郎将纷纷自杀,与前一个死去的校尉一样,他们死亡时面露疑色,眼见瞪圆,似乎是见到了可怖骇人的事。
尽管军营中的大将军在得知此事的第一时间就封锁住了消息,但是这件事还是在将士之间悄悄传开了,尤其是士兵们,不少胆子小的,吓的连帐篷都不敢出。
听到这里,崔叙手指在案几上轻点几下,“死因这般蹊跷,军营竟无人过问吗?”
“当然有人提出异议。”萧寂停顿了一下,继而道:“我所在的军营为首的乃是宣威将军方正韫,其下位乃是中郎将王令,他们都曾私下派人调查此事。”
“可有结果?”
萧寂摇了摇头,然后又点了点头,“有结果,但是也算是没结果。”
作为军营上官,手下将士接二连三地离奇自杀,这样的事情,哪怕只是做个样子也要调查一番,只是结果不是那么理想罢了。
都说军营出身的人坦荡率直,但这也只是相对而言,实际上军队里的勾心斗角不必朝堂好到哪里去。
就萧寂所在的军营里来看,虽然方正韫是上官,但实际上中郎将王令才是说话算数的那个,方正韫从军二十多年,自己的位置是一步一步拼上来的,他的家世差到连萧寂都觉得不以为然的地步。
毕竟他的阿耶也曾位列四品官衔,背后还站着薛家。
更别说在太原势力极大的王家了,因此他们军中两级分化极为严重,一边是以王令为首的世家派系,一边是方正韫为首的平民将士。
这件事发生后,方正韫下令封锁消息,并将将领们聚到一起商议,起初是没的说的,查!就是把军营翻上一遍都要查出个所以然来。
为了体现公平性,这件事便交给了王令和和另一位平民将军,但是奇怪的是,他们查了几天后,王令突然说不查了,并且态度极为强硬,此事便搁置到现在。
桑榆听完,直言道:“如此看来,这个王将军恐有嫌疑。”
第二百八十七章:机会
萧寂苦笑着摇头,“非也,王将军虽然出身优渥,但他确实是为国为民,虽刚过而立之年,但是大大小小的仗也打了不少,屡战屡胜,可以说是一员猛将,说他杀人,我是万万不信的。”
“既然如此。”崔叙接过话问道:“那么他总要有个不查下去的理由吧?”
萧寂答:“是,当时是给了理由的,是因为那几日突厥那边也出现了怪事?”
“哦?”崔叙的脸色突然慎重了起来,“不知是何怪事?”
“我亦不知,王中将只与方将军说了,方将军虽然不满,但也默认了。”他说完又猛地大口喝了一杯水,似乎有些宣泄的意味,“你们不晓得,这段时日营中气氛古怪,我总觉得不对劲,可又无能为力。”
他虽然有些权利在身,可是那都是带兵打仗的本事,若要论查案,他实属无能为力了。
正当他烦心郁闷的时候,突然发现崔叙等人皆是一副意味深长的表情,在这一瞬间他仿佛觉得自己就是那香喷喷的肥肉,谁都想冲上来咬一口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