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4章
两位都是执掌天下刑狱的公卿,虽然偶有不和,但面子上还是说的过去的,尤其是这段时日,窦尚书对大理寺异常的宽容,连带着御史台的脸色也好看了些。
今日早朝之后,天将大雪,圣人开恩,特许他们回家做事,不必留在尚书省,宫中今日不管饭食了!
圣人袖子一甩,做起这样的事来格外熟练,端的就是潇洒。
对于圣人偶尔一次的任性,朝中的大臣已经习以为常了,反正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早回去便早回去呗,冬日闲来无事,在家含饴弄孙岂不快哉!
窦尚书和王公就没那么好运了,刚到家门口,便被圣人请了回去,说是有大事商讨,两人也只能顶着风雪折回宫中。
还没到御书房门口,就听见圣人肆意大笑的声音,似乎是遇到了不得了的事。
门口的齐公公也是一脸笑意,迎上前行了一礼,笑眯眯道:“王公、窦尚书,两位可算来了,圣人等着呢,您二位直接进去就行了。”
王公和窦尚书齐齐回礼,对视一眼,跨步走了进去。
第三百六十八章:心眼
外面飞雪漫天,御书房里面却温暖如春,烧的暖洋洋的地龙将热量传递到屋里,驱散寒气,王公和窦尚书身上的雪花也在进去里面之后,慢慢消散。
圣人端坐在龙椅上,见二人进门,连忙高兴地招呼道:“爱卿快来瞧瞧,边关大捷啊!天威军、天成军、神威军三军联手设局,于若水河大败突厥,歼灭敌军五万余众,连仆固族的老巢都剿了!”
说着,他将手中的折子递给齐公公,齐公公恭敬地接过,送到窦尚书的手中。
按理说这件事应该是最先通知兵部尚书的,奈何兵部尚书戴罪之身,圣人懒的见他,又想找人分享他的喜悦,便将窦尚书和王公招了进来。
窦尚书乃是刑部尚书,又有要务在身,此次边关大捷,也有他带头破获兵器一案的功劳,圣人对他尤为看重。
齐公公察言观色,才将折子先给了他。
窦尚书一目三行,快速扫完折子的内容,大喜过望,“好,好,不愧我大兴的儿郎,都是好样的!圣人,臣想僭越一下,替三军请个功!”
王公接过折子,看完也大笑道:“好啊,此乃我大兴之喜。”
圣人笑道:“该赏!传旨,着户部调派粮草辎重,派钦差前去边关问候,犒赏三军!”
现在前方战事吃紧,只能先送些吃食物资,待战事消停下来,则要论功行赏。
窦尚书和王公纷纷弯腰曲背,喝道:“谢圣人隆恩。”
圣人摆摆手,“这也有你们的功劳,窦爱卿当机立断,及时予以前方帮助,才叫此次计划得以实施,爱卿功不可没。”
圣人说的是当时王令传回消息,请窦尚书调派人手,将残次兵器替换成完好兵器之事,早在崔叙等人领命离开长安的时候,这件事已经着手安排了,只是为了不打草惊蛇,此事都是在秘密进行的。
王令传信回来的时候,兵部尚书已经被吓到在家中称病了,大权落在两个侍郎的手中,圣人不愿再生事端,便将此事交由窦尚书暂管,窦尚书正愁怎么将兵器运到军中呢,还没想好,王令就已经给他递上了枕头。
窦尚书连忙叉手道:“圣人过誉了,此次大捷乃是圣人识人为贤,以及我大兴将士勇猛杀敌的功劳。”
“好了好了。”圣人摆摆手,“谁功谁过,朕心里有数。”他是一个赏罚分明的好皇帝,尽管有的时候随性了些,但在大局上从未含糊。
盖是因为当年先帝晚年的时候刚愎自用、疑神疑鬼,导致朝堂上勾心斗角,官官相争,最终差点儿葬送了大兴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伟业。
圣人登基后,用人为贤,广纳谏言,将御史台抬了上来,上可对皇族劝谏,下可监察百官,自己更是每日三省自身,为大兴的朝堂做了一个良好的表率,也因此得到了大部分朝臣的真心拥护。
王公仔一旁摸着胡子,笑呵呵道:“窦尚书莫要妄自菲薄,这可是大功一件,窦尚书何必自谦呢?”?圣人乐了,“王卿莫要羡慕,此次也有你的功劳。”
“这…… ”王公不解道:“臣一直在长安做事,也不曾参与其中,怎么还有臣的功劳?”?别是出了他不知道的事吧?要论功劳的话,他们王家也确实有功,又是带兵上阵,又是押送物资的,可是这功劳怎么也算不到他的头上。
圣人又拿出了一个折子道:“这是天威军的方将军写的请功折子,上面不但写了此次战事,还详细说了这次计划的参与者,你们大理寺的崔叙崔寺正、还有薛如英薛寺直可是立了大功啊。”
方正韫是一个正直的人,在请功折子里对王令、崔叙、薛如英等人的事迹进行了大量的阐明和称赞,当然,他也没有隐瞒此事中的风险和冒进。
只是对于现在的圣人来说,那些都不重要了,他只看到了“边关大捷,突厥重创”几个字,尤其是关于崔叙的功绩,圣人已经看了好几遍了。
不愧是皇家的后人,这气魄像极了当年阿姐征战沙场的样子。
王公先是看了一眼折子,故作不满道:“这年轻郎君胆子忒大,此计牵扯甚广,一环扣一环,稍有不慎满盘皆输,崔寺正擅自调动兵马也就罢了,这王将军作为一个老将也不制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