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3章

  因此,杨三郎在军中饱受欺凌,每日不但做不完的活儿,还有言语上的谩骂刺激,常义虽然没有参与,但也只是冷眼旁观着,其实这也是很正常的事情,哪个老兵不是这样过来的?他们都是这样熬过来的。
  再说他们也没有伤他性命,只是“玩闹”罢了,连上官都是允许的,有什么不可以呢?
  杨三郎是个纯良的少年,就算被欺负了也不作声,只是默默地忍受着。
  好在当时战事吃紧,他们需要时不时上战场,尤其是老兵都是在前面带头冲锋的,每次上战场回来之后,他们总会少很多人,杨三郎的日子还算过的下去。
  随着战事的吃紧,杨三郎也被拉到了战场,不过他年纪小、个头矮,便被分配去救人,到战场上将受伤的战士送到后方。
  他将这件事做的很好,很多次冒死在战场上背人,战士都是他救过的,常义也是其中之一。
  “本来他可以不救我的。”常义自暴自弃道:“我烂命一条,不值得被救。”
  常义少年丧父丧母,是被自己的兄长嫂嫂养大的,兄嫂对他很好,可惜没有留下一子半女就意外没了,族人们垂涎他们留下的家产,想方设法谋害他。
  他是个倔强的性子,在一个雨夜里逃了出去,北上参军,常义很聪明,又善于揣测人心,渐渐地在军中混了些名堂。
  可惜的是他遇到了杨三郎这个憨子,尽管他平时对杨三郎不好,甚至也会欺凌嘲笑,但杨三郎依旧不计前嫌地将他从战场上背下来。
  当时他身受重伤、突厥人在他的胸口划了一刀,肠子都露出来了,杨三郎没有放弃他,将他送回军中救治。
  常义的命很大,不但活下来了,连一丝后症都没有,对此他十分感激杨三郎。
  不过他是个不善于表达的人,虽然心里感激,但嘴上不显,只是暗地里照顾,警告所有的人不许再欺负他。
  一来二去,杨三郎也就知道了这件事,两人彼此心知肚明,可还是和其他时候一样相处,平时不怎么表现出来。
  到这里,后来的事就很简单了,杨三郎终究还是去了战场,并受了伤,险些死去,常义救了他照顾了十年。
  “你既然救了他,为何不送他家去?”桑榆问道,这也不是难以启齿之事,为何常义要瞒着?“他在军籍上死亡之事,也是你的手笔?”
  既然他能将自己的名字划去,隐瞒一个身受重伤、即将要死的人应该也很简单。
  “是。”常义干脆地承认了,“如果不划去名字,那么只要有战事,他的阿耶还是会被征召回去的,若是他已死,他的阿耶就可以平安地在村里子活下去。”
  按照当时的律法,杨家三子已出,无人生还,也就相当于这户已经绝了户,若再起战事,杨老丈就不会在募兵的范围之内。
  常义为了将事情做的圆满,在将杨三郎除籍的时候连带着他的死讯、优恤一起截下,还瞒住了府州的信报。
  要知道,若是一个人战死沙场,不但会在名册上有详细记载,还会报送给那人所在的州县官府,由官府出面递还尸身,尸体不存,则通报死讯,下放恩恤。
  这样的事不是任何一个人,随意几手就能做到的,由此可见,这个常义非寻常人也。
  第四百一十一章:相救
  桑榆的视线落在屋子里,透过轻薄的纸窗,她能看见里面人影闪动,杨家夫妻趴在床榻上,抱着一个人影哭的不能自已。
  哭声持续了很久,桑榆等人一直守在院子里,常义似乎有很多苦衷,他坐在地上不停地揉着脑袋,躁动的厉害。
  好不容易等杨家夫妻缓过神,杨老丈颤巍巍地从屋子里走出来的时候,常义“扑通”一声,跪在了杨老丈的面前。
  “孩子,你这是做甚?”杨老丈的声音里带着颤音,抖着手就要扶起常义,“我都听三郎说了,他说是你救了他,而且这十年也是你在照顾他,该是我们给你磕头才对。”
  谁知常义听了这话更难过了,他不顾杨老丈的劝阻,结结实实地磕了三个响头,“杨老伯,是我对不起你,三郎,三郎是为了救我才变成这样的!”
  救命之恩大于天,从那之后常义会在无意中照顾一下杨三郎,这也让两人关系愈来愈亲厚。
  战火很快燃遍了草原,杨三郎注定是要上战场的,那时候双方已经打到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地步了,连做饭的火夫都要上去拿烧火棍挥上几棍。
  于是,在一场最后的诱敌战役中,杨三郎被送去了战场。
  “你坚持住,我听说薛将军已经带人绕后了,等打完了这一仗,咱们就可以回去享福了。”常义对身后的杨三郎如是说。
  杨三郎点点头,手里紧紧握着长枪,眼睛里没有惧意。
  突厥的战马再一次发起了冲锋,大兴人被打的东窜西逃,但谁也不想这个时候放弃,只要坚持下去,等到援兵,他们才能有一线生机。
  常义是战场上的老兵油子,他带着杨三郎东躲西藏,几次三番躲过了突厥人的冲杀。
  “我、我跑不动了!”杨三郎气喘吁吁,他年纪太小了,纵然心里憋着一股气,但长时间的奔跑让他吃不消,“阿兄,你快走吧!莫要管我了。”?“说甚傻话!”常义拽着他的胳膊,使劲将他拖着走,“突厥人就要追过来了,赶紧跑!”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