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4章

  那样的环境下,若是她去找百里谦了,一方面,凶手知道她还活着,必然不会放过她,这样做只会连带着将百里谦陷入危机之中,百里谦有升平长公主的庇佑,而她只会是负担。
  另一方面,她不想在没有十足的把握下将线索告诉百里谦,她在明面上已经是个死人了,由她暗中调查只会更便捷。
  百里谦说不出辩驳之语,“那你后来去了哪里?又怎么会变成如今的模样?”
  百里谦是知道有一个女郎和他们同行的,崔叙也在第一时间告诉了他与王令交易之事,可是他从来没有想过这个人会是与他一同长大的怜姨。
  在他的心里,俪娘一直是活泼正气的小娘子,她从不会因为规矩而妥协,也不会因为身份而自卑,她的心中有千山万水,亦有万般豪情,而不是现在这般娴静端庄的样子。
  初见时,他还以为她是姐姐晴可,那个细声细语的温柔娘子。
  “后来啊,后来的事也很简单。”俪娘道:“我按照侍卫的意思去了隋州,发现阿郎并没有如期抵达,而是同样在山林中遇难,我知道此事关系颇大,于是便寻机会去了江南谋生。”
  俪娘说的风轻云淡,没有人知道那段时间她是怎么熬过来的,她从小也是娇养着长大的,娘子待她们如亲妹妹般照料,她从来没有为生计发愁过。
  她的手弹过琴,摸过书,也描过眉,上过妆,就是没有拔过野草,扯过树皮,那时候江南多灾,百姓连自己都养不活,更不会有精力也可怜一个落难之人。
  在流浪了很久很久之后,她终于到了洪州地界,洪州到处都是水,百姓们要么就是像行尸走肉一般活着,要么就是对着死去的亲人大骂朝廷不作为,赈灾的官员与土匪勾结,私吞百姓的救命银钱。
  她试图解释,可并没有什么用,百姓们只会相信他们看到的、听到的,那些不堪入耳的话语刺激着她已经千疮百孔的心灵。
  看着满目疮痍的城墙和百姓们怨声载道的面容,俪娘知道自己不能再这样下去了,她要为阿郎伸冤,为百里一门昭雪。
  可是她只是一个弱女子,连活下去都是难题,要如何撑到见到真相大白的一天呢?
  在路过一处施粥铺子的时候,俪娘看着那铺子旁头上插着干草的孩子,又看了一眼身后灯红酒绿、歌舞喧嚣的高楼,她鼓足勇气踏了进去。
  从此,世界上再也没有了晴怜,而那座青楼,多了一个叫做俪娘的瘦马。
  这些,俪娘从不打算让百里谦知道,“都过去了,如今我满心只想为阿娘她们报仇。”
  俪娘一家五口人,除了早逝的兄长,耶娘和阿姐都死在了那场灾难中,此仇不供,她刻骨铭心,永生不忘。
  听到这里,崔叙直言问道:“那就烦请告知我们,王令口中的线索到底是什么?”
  俪娘点点头,多年在外求生,她见识了太多的人心险恶,因此即便是见到了百里谦,她也不敢轻易松口,可是今日她见到了宋溪亭,她知道自己终于能一吐为快了。
  别人很难说,但是宋溪亭不一样,如果说连他都不能相信,天下便再也没有值得相信之人了。
  第四百二十九章:线索
  “当年,那些人离开之后,其中一人摘下了面巾,我看到了他的样子,而且,他还说了一句话,我至今都记得。”俪娘的眼神逐渐变冷,“他说‘宣州的事做的不干净,这次不能再出错了。’”
  此话一出,桑榆连忙跳了起来,“你说什么,宣州?”
  俪娘不知道桑榆为何这般惊讶,但还是点了点头,“因此,这些年我才在江南逗留,也曾去宣州调查过,可据我所知,宣州并没有发生过官员遇刺的案子。”
  桑榆深吸一口气,问道:“俪娘子,你可还记得当时那个人样貌如何?”
  俪娘想了想,带着几分不确定道:“那人胡须茂盛,圆脸圆耳,眼睛小,鼻子大,我记得很清楚,他的左手缺了两个手指,应该是小指和医指。”
  “左手少了两个手指?”桑榆喃喃道:“不会的,怎么会这样巧合?”
  “阿榆!”眼见桑榆陷入迷茫,崔叙连忙揽过她的肩膀,沉声问道:“阿榆,你想到了什么?”
  桑榆被他的动作惊醒了,眼神带着质疑和惊讶看着他,“不会这么巧合的!”她似乎又想到了什么,踉跄着站起身来,“你们等我片刻。”说着就跑上楼去。
  她先是快速冲进自己的房间,在包裹里翻了又翻,将一物拿出,又匆忙跑出去。
  刚出门口,她就撞上了闻声而来的桑蓁。
  “阿姐,出了何事?”桑蓁睁大眼睛,惊奇不已地看着她,她从来没有见过桑榆这样着急的样子。
  窦玉成和周良才也满脸狐疑地看着她,之前因为崔叙等人有事要说,所以窦玉成就自觉地避了个嫌,拉着周良才和桑蓁楼上玩去了。
  他们是听见桑榆跑来跑去的声音出来看看的。
  桑榆见桑蓁看着她,略微思索一番,低下头,柔声问道:“蓁娘,我问你一个问题。”
  “好,阿姐你问。”桑蓁轻快地答道。
  “你可记得,当年我们在山洞中的事?我记得我们见到过一个人,那个人的手在流血。”桑榆尽量用最轻的语气问道:“他的手被割伤了,你还记得他的手伤在哪里吗?”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