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0章
盈娘一愣, 抓着纸笔写了起来,“谢,救命之恩。”
百里谦见这样沟通有效,问道:“这些就莫要再说了,我问你,你们怎么会来到这里?我记得你和那个袁大郎关系匪浅,他又在何地?”
好歹相识一场,百里谦生怕袁大郎没救回来,或者是有什么意外,才有此一问,不然他才不想多此一举呢。
盈娘摇了摇头,写道:“他还在醴泉。”
百里谦蹙眉,“那你是独自出来的?”想了想又觉得这样说不准确,“我是说你们几个出来做甚?”
就这四个人,遇到危险去报官,都没人知道他们在说什么。
盈娘似乎看出了百里谦眼里的不赞同,再次写道:“我是来找你们的。”?此话一出,别说是百里谦了,连桑榆两人都惊讶了,异口同声道:“找我们?”
盈娘脸上泛起红晕,眼神异常坚定,她将目光落在桑榆的身上,摊开手中的纸,上面写着:“我要找你们报官。”
桑榆在大理寺已经有些时日了,从进入大理寺开始,她从来没见过有人跑到大理寺来报官,当然,当年国子监学子闹事的事不算——这是因为大理寺主管审核或者皇家大事,只有达到一定条件的案子才会到他们手里。
一般的百姓遇到冤情,都会去找当地的县令报官,然后由县令视情节严重上报或者直接查案,由他们直接接手的普通百姓的案子少之又少,或者说大理寺根本不接。
而这个盈娘也不知道是因为无知还是胆子大,追着他们要报案,简直就是前所未有之事。
“你若有冤情就去找当地县令,他自会还你公道。”百里谦态度冷漠,“大理寺不是处理你的案子的地方。”
盈娘见状,立刻写道:“我做不到,家乡的县令和刺史官官相护,我求助无门才出此下策。”
桑榆见她的字迹不似之前的平稳,拿笔的手也有些颤抖,看得出她此时的心情很忐忑也很激动,于是问道:“那你就相信我们吗?”
他们也是官。
盈娘写道:“我信你们,从醴泉县离开之后,我叫袁郎帮我去长安打听了,崔寺正和桑仵作在长安声名远播,都说你们是青天下凡。”
说着,她从包裹里掏出一本戏折子,指着上面的几个字给桑榆看。
桑榆接过来一看,上书:大理寺审案录。这可把她给镇住了,“二十一年前,风云剧变,此时长公主府祥云高悬……”巴拉巴拉。
桑榆略微翻看了几页,大概说的是崔叙带着大理寺众人查案伸冤之事,除了国子监和窦玉成一案,其他的案子都是别处强加在他们身上的,用大量的文笔和才气,极尽想象,将他们描绘成了上天的恩泽,下凡来替天行道的。
不得不承认,里面写得有理有据,若不是自己身在其中,桑榆怕是自己都要信了。
第四百三十四章:灵州
这?桑榆愣了,她知道崔叙和自己在长安是有些名声的,怎么离开小半年,都变成青天下凡了?
周良才一把接过戏折子,也不管能不能看懂,嚷道:“怎么就只有你们两个?我呢?里面可有我的戏份?”
桑榆压根儿没理他,对着盈娘道:“你说你要找我们报官?你有何冤屈?”
盈娘见状,眼睛亮了起来,快速抓起纸笔写道:“我要告灵武县县令和灵州刺史,他们派人放火杀了我全家六十八口!”
又是一起灭门案?桑榆警觉起来,“什么时候的事?你如何确定是他们放的火?”
盈娘抖着手写道:“我亲眼所见!”
盈娘口不能言,交谈起来有些费劲,但是桑榆七拼八凑,还是将事情弄清楚了。
盈娘的家在灵州的灵武县,那里背靠着贺兰山,自然的天阙阻挡住了突厥的脚步,这里成为了边境难得的乐土,它距离长安也不远,经济一度繁荣。
盈娘家里是当地的员外郎,她的祖父年轻时做生意赚了些银钱,到了她父亲这一辈,就给他捐了个不大不小的官身,在当地也算是颇有威望。
虽然是个副官,没什么实权,但每一任县令都会给他个面子,算是过的有滋有味。
五年前,盈娘十四岁的时候,灵州迎来了百年不遇的干旱,这件事开始并没有引起大的骚动,灵武县的县令为了将此事瞒住,千方百计地截留了消息,逼着当时的大户出粮出钱。
作为灵武县的大户人家,她家当仁不让地出钱出力,帮着朝廷赈灾救济。
可是干旱一直在持续,远远超出了想象,渴死饿死的人不计其数,那些大户人家再有钱也架不住一县百姓的吃吃喝喝,很快就捉襟见肘了。
可是即使是这样,灵武县令还是不愿意请朝廷救灾。那时候他正面临三年一度的调任,只要保住那一年的评优,他就可以往上走一走,这个时候万万不能出错。
“他们一直逼迫我阿耶拿银钱出来,我阿耶连家中所有的存粮都拿出来了,可也有心无力啊!”盈娘写道。
“所以他就对你家动手了?”百里谦肃声道:“若只是因为这个理由也说不通,他既然为了考核,断不会犯这样的错。”
政绩评优不单单只是一个民生问题,所在的辖地发生案子的多少、轻重都有一定的标准,一个灭门的大案足以将他死死地钉在当地了。
“不是,因为我阿耶派人去灵州府上报了。”盈娘写道:“当时我阿耶不堪被胁迫,秘密派人去请示了灵州刺史,灵州刺史知晓后,上报朝廷,朝廷下令严查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