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5章

  “我想是因为安州的案子很小,大部分抢的都是一些过路人,没有人会将它和大案子联系起来。”晏奎道:“其实若是不是微生知晓些地理志,看出安州离隋州不远,我们也发现不了,哦,对了,也是他看出那几个案子是沿着水道的。”
  “哦?”桑榆诧异地看了一眼微生月。
  这可不得了的才华,要知道,这个时候大部分人都很少出门,对大兴地界知道的不多,只晓得一些大城市约莫在什么位置,具体位置毫无头绪。
  像是安州这种平平无奇的州府,很难被人记住,可是微生月却能详细记住它的位置,还能点出水道、山川,这可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微生月不好意思地挠了挠头,“我年幼时曾跟着父亲走过很多地方,看多了山河,就记住了些,后来在洛阳落脚之后,我又找了不少地理怪志之类的杂书看,看的多了也就记住了。”
  相比较晏奎的博学多才,微生月书读的很一般,他的志向也不是考功名,而是想学文人大家四处游学畅玩,若是能看遍大兴这大好河山,也不枉此生了。
  “书不分好坏,都是人写的,何来杂书之说?端看自己能否学到东西。”宋溪亭笑道。
  “是,先生说的在理。”晏奎忙不迭回道,顺手拍了拍微生月的肩膀,“我早就与你说过,多读些书还是有用的。”
  微生月没有回答,抿唇笑了笑,宋溪亭的肯定让他心里无比高兴,总觉得自己之前挨书院先生的骂值得了。
  也许是因为得到了宋溪亭的肯定,微生月有了信心,鼓起勇气道:“其实我还发现了一个问题,只是不知道该不该说。”
  “说来听听。”崔叙等人来了兴致。
  微生月顿了顿,翻起了自己手边的一摞文书,他翻看的并没有什么规律,似乎只是随意翻出几张,堆到一起,对众人道:“这个案子,这个,还有这个,这些案子都跟灾情有关。”
  崔叙一愣,低头查验了起来。
  微生月一边指着文件的几处地名,一边道:“你们看,这个案子发上在利州,那年利州多雨,大水淹没了城镇,这个案子就是在那场内涝时发生的,全族被杀;这个,宜州山火蔓延,烧掉了好几个村落,当时的县令在县衙被杀,说被老百姓暗杀的,可是当时整个县衙无一生还,老百姓应该没那个胆子。”
  他又指出好几个地方,杀人案随着这些天灾人祸如影随形,像是寻着这些灾祸发生的。
  “其实最可怜的是那些百姓,每次凶杀案一起,当地的县令和刺史就会借此机会转移视线,甚至还出现过县令在那之后没收了被害之人家中财产的情况。”微生月拧了拧眉,“虽说是用来赈灾,但也太…… ”
  剩下的话他没有说出口,无论怎么,他都不能直接说官府的过错。
  崔叙若有所思,“如果这么说的话,百里一门也是因为水灾遇害的。”
  “不止如此。”桑榆接过话道:“深究起来,盈娘一家也是死于旱灾,虽然她明确说过凶手是谁,但保不准会有隐情。”
  “照这么说的话,江家呢?”宋溪亭问道:“江家遇难那年,可曾有灾难发生?”
  桑榆仔细想了半天,又和桑蓁对看了一眼,见她摇摇头,道:“不曾,虽说当年百姓的日子过的有些紧俏,但总的来说还算平和。”
  “也就是说,之前的猜测错了,百里家的案子和江家并无干系?”宋溪亭有些烦躁,好不容易找到一丝线索,就这样断了,着实让人难受的紧。
  “不一定,也许只是我们还没有找到其中的关联。”不知怎么的,桑榆有种预感,她总觉得江家和百里家的案子缺少一个联系在一起的契机,只要找到,就能立刻捋清。
  “是不是我的猜测错了。”微生月不好意思道,他虽然不知道桑榆等人说的关联是什么,但是他能感觉到听完他的猜测之后,崔叙等人平添了许多苦恼。
  “不,你的发现很有价值。”崔叙挥手道:“只是我们目前掌握的线索太少了,阿榆,还是得先按那个东西找人,我始终认为当前的方向没错。”
  崔叙刚到江南的时候,就已经着手开始寻找线索了,从县衙回来的路上,他也在吩咐人去找人,桑榆手中的断指主人、江家丢失的财务、当时路过的成群生人,这些都是要寻找的目标。
  而崔叙说的东西指的是桑榆曾经拿出的断指,在船上的时候,崔叙就已经安排人去调查了,时至今日未曾有消息传来。
  “好。”桑榆并不气馁,说实话,这样的线索也不是一天两天能找到的。
  只是这个断指却给她带来了一些困扰:宋溪亭始终觉得这个东西晦气,死活不愿意让桑榆收着。
  “你一个小姑娘家的,带这样凶残的东西做甚?叫人看了害怕!验尸也就算了,携带人骨之事万万不可,你莫要教坏了蓁娘。”宋溪亭说的理直气壮。
  他早就发现这姐妹两个的胆子有点大,桑榆常年和尸体打交道也就罢了,桑蓁竟然杀鸡剖鱼都不带怕的,那股子熟练劲儿和她阿娘天差地别。
  第四百五十六章:求救
  宋溪亭并不是迂腐之人,但是把人骨做成手链带在身上的行为,还是少做些为好。
  可这几节人骨又是确凿的证据,加上胆子大的人太少,桑榆也不放心交给旁人,于是便骗宋溪亭说是交给其他人保管了,实际上还是被桑榆收了起来。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