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8章
在他刚刚离开的半炷香后,一道拖着尾翼的号声在他的身后响起,直冲天际。
……
桑榆对此一无所知,这里依旧闹哄哄的。
台下的秦老说的正是周学官一案,虽然很多地方有出入,但大体还是对的上的,随着剧情的展开,台下的众人的情绪被调动起来,跟着他的故事时而激动,时而感叹。
桑榆支起耳朵认真听了半响,熟悉的案情让她梦回大理寺,不知不觉,她都在大理寺办了一年的案子了。
折子里并没有出现大理寺的实际人名,大多以官职代替,她清楚地听见仵作的名字出现了好几次,这也算是一种欣慰吧?
秦老似乎是要吊人胃口似的,说到关键时候,突然停了下来,“都说长安是求学之地,国子监作为一国之大学,能出现这等失误,属实叫人有些失望。”
有人附和道:“当年到处都是战乱,谁能安下心读书?自然会想些肮脏法子谋利,如今圣人开明,周学官之事断不会重演。”
“我看还是和地方有关?你瞧咱们江南,多年来在南王的治理下安居乐业,没听说有甚大事?”
“你这话说早了,我前两日听我外甥的大伯说咱们泾县出大事了,死了好些人!”
“我也听说了,说是在宛溪河发现了尸骨,那几个村子里的人都说是河神发怒了,说了上头有人做错了事,这些人都是用来安抚河神的祭品。”
“哎呦,这话可不能乱说,小心隔墙有耳。”
桑榆觉得不对劲,宛溪河尸骨一案,早已经有了结论,那二十多具骸骨已经可以确定是从旁的地方运来的,谈明府这几日脚不沾地,到处在查线索,就是为了找到这些人到此死在何处。
她记得之前还特意嘱咐过谈明府,就他千万小心,在事情真相没有查清前,一定不对外泄漏半分,怎么现在看这些百姓的意思,是都知晓了?
第四百七十五章:决堤
“此事我也听说了。”俪娘道:“我有一个好友就住在宛溪河附近的村子里,她说村子里已经请了神婆驱邪。”
桑榆便道:“世人畏惧鬼神,可也依赖神佛,遇到这种事奢求神明保佑也是正常的。”
桑榆自己是个无神论者,可是却不会对有信仰之人多加干涉,心灵的慰藉有的时候往往能起到稳定人心的作用。
“是啊,都是这样的。”俪娘道:“当年我在洪州的时候,除了粮食铺子之外,就数寺庙的香火最旺盛了,百姓们没了生活下去的动力,只能将希望寄托在神佛的身上。”
盈娘重重的点了点头,她也是信佛之人,每年都会抽时间去寺庙上香,捐些香火钱。
“阿娘也信。”桑蓁突然道:“每次阿耶出门,阿娘总要去上几炷香,请佛祖保佑阿耶平安回来,不过佛祖也有不灵的时候。”
比如佛祖带回了阿耶,却没能保护住他。
桑榆心念一动,问道:“阿耶去建州那次也拜了吗?”
“拜了啊,建州也遇到了天灾,所以阿耶的笔墨才卖不出去,阿娘担心阿耶,拉着我拜了好久。”
“我竟不知此事。”桑榆讷讷道。
“因为当时阿姐身子不好,你发烧了,阿娘怕你着急,就没告诉你,后来阿耶来信说没事了,也就没说这件事了。”桑蓁之所以记得,是因为那段时间记得阿娘每日都很辛苦,不但要操心府里的事,还要担心在外的阿耶,她本没告诉桑蓁,是桑蓁无意中听到阿娘和管事谈话才知晓的。
桑榆回忆起确实这么一件事,她当年刚刚获救的时候,身子很不好,常年的饥荒导致她身子亏损的厉害,个头和身形都要比寻常的小娘子瘦弱很多。
在江家调养的一年多里,她几乎每到天气变换的季节就要生一次病,虽然都是风寒之类的小毛病,可总能把她折腾的不轻。
谁曾想,江家出事以后,桑蓁却倒下了,自己反倒是无病无灾地长到了现在。
突然,她似乎想到了什么,“蓁娘,你是说建州也发生灾情了?”
“对。”桑蓁见桑榆的表情有些不对劲,连忙肯定地回答:“是地动,很多人都被砸伤了 。”
灵州大旱,盈娘一家遇难,洪州水灾,百里一门被杀,建州地动,江家满门不幸,加上晏奎和微生月等人整理出来的文书,这些看似毫无牵连的地方和人家,暗地里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桑榆觉得自己触碰到了一个不得了的口子。
她腾地站起身来,走到包厢门口,对着隔壁大喊,“娄捕头,你快过来!”
俪娘等人也齐齐站起身,一脸茫然地看着桑榆的动作。
隔壁包厢的门立刻打开,娄大冷峻的脸出现在门外,“怎么了?可是遇到麻烦事了?”
他的一只手还搭在腰间的刀柄上,仿佛只要有人敢不敬,他会直接抽刀动手。
“我没事。”桑榆急急开口,“我问你,崔叙现在是不是回不来?我如果给他传消息,他会不会有危险?”
每一次崔叙给她传来的消息都是报喜不报忧的,而且公式化极为严重,一看就知道是做给旁人看的,只有一次通过娄大传来的信,写了一些近况和嘱咐。
桑榆知道,这些才是崔叙真正要说的话,但因为不知道他那边会有什么不可预料的事,桑榆一直克制着自己,按部就班地给他写信,通篇的风花雪月和稀零琐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