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7章
“不错。”谈明府又抹了一把汗水,“昨日晚间,某已经派人去查看粮仓了,幸运的是粮仓并未受损,某已经派人运粮出来了。”
常平仓,这个“丰年购入,荒年卖出”、用于平稳粮价、赈灾济贫的朝廷机构,广泛设立于各个州县,在天灾降临时,往往能起到稳定民心的作用。
因为其隶属于朝廷,决不允许有加价的行为,在商人哄抬粮价的时候,它会成为百姓们最受欢迎的地方,一旦开仓,百姓们心里就会安定下来。
“不,我说的不是常平仓。”崔叙道:“我是说,开义仓。”
“义仓!”谈明府大惊,“开义仓乃是最后的法子,不到十万火急关头,不得开启!”
“现在不正是十万火急吗?”崔叙肃声道:“义仓取之于民,自当用之于命,在这个时候不用,还要等到何时?”
义仓,从名称上就知道其性质,如果说常平仓是用来稳定粮价的,义仓才是真正用来赈灾的,它区别于常平仓的是,里面的粮食不是买来的,而是百姓缴纳上供的,为的就是在大灾面前能有所依仗。
这就是所谓的“备荒年”。
“常平义仓斛斗,每年检勘,实水旱灾处,录事参军先勘人户多少,支给先贫下户,富户不在支给之限”。
因为其无偿性,所以开启的条件极为苛刻,不但如此,开启义仓也需要得到朝廷的首肯,再不济,也得征得刺史的同意。
“此事兹事体大,某不敢轻易做主。”谈明府咬牙道:“若崔寺正执意开仓,某这就派人去一趟宣城,请宣州刺史示下!”
他只是一个小小的县令,这样大的担子可背负不起,别到最后还要被扣上“私开粮仓、趁灾贪污”的罪名。
每年因为救灾、赈灾被拉下马的官员还少吗?
“不必再说。”崔叙从怀中掏出一块鱼符,“你只管去做。”
谈明府双手接过鱼符,大惊失色,“这是…… ”
崔叙挥了挥手,“若圣人怪罪下来,某一力承担,你莫要多虑,只管听命便是。”
“喏!”谈明府恭敬地答应一声,将鱼符送还给崔叙,立刻带着县衙的不良人和差役赶去城内。
“你给的是谁的鱼符?”谈明府一走,桑榆连忙追问,她方才没有看清鱼符上的字,金吾卫的鱼符还在她的手里,这块又是谁的??崔叙这才有空看了看桑榆,见她满眼好奇,不见昨晚的疲惫,便将手中的令牌递给她看,“是南王殿下的。”
桑榆翻看着手中的鱼符,头也不抬道:“你的竟然连这个东西都弄来了?”
她潜意识以为崔叙是用了某种手段得来的,毕竟这次他“落难”宣城多日,是南王在阻挠。
崔叙含笑摇头,“不,这是殿下亲自送到我手中的。”?桑榆震惊,“他不是…… ”
“此事容后再说。”崔叙没有解释,抬腿往路中走去,“当务之急是派人去周边县府维护秩序、开仓放粮。”?“周边县府?”桑榆一边跟着他,一边问道:“是要他们派人来救济吗?”?崔叙走路的脚步顿了顿,低压着声音道:“你可知道,从昨日起宣州有数十座城镇受了灾?或是被洪水淹波、或是突发大火,如今宣州的百姓已是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了。”
“哦。”桑榆还沉浸在思考中,闻言一无所觉,还是大步地朝前走着,突然,她脚步一滞,猛地转身,“你说什么?”
宣州乃是上州大郡,辖内包含泾县、太平等十余座大县,乃是江南最繁华的五大洲县之一,可是这个有着“上江人文之盛首宣城”美誉的地方,却在同一时间遭到了灭顶之灾。
据崔叙得到的消息,太平、秋浦等县皆遭到洪水和大火的侵袭,更有一座县城内所种植的良田在一夜之间枯死,直接将百姓们赶进了死胡同。
这无疑是一场场人为的灾难,尽管崔叙不知道背后之人的预谋为何,但大兴的百姓切切实实遭受着沉重的打击。
原本崔叙是不着急的,可是昨天夜里,金吾卫急送密函,说是泾县遭遇洪水,他一夜未眠,在紧急见了南王之后,星夜兼程赶了回来。
原本以为这是突然爆发的天灾,却在早间收到各处传来的密信之后被否决,数十座县城同时发生灾难,这放在谁的身上都能看出来有人从中作祟。
而灾难伴随着的就是暴动,这也是崔叙执意开仓放粮的原因,只有平息了百姓们的情绪,才能保证接下来不处于被动之中。
“季伯来!”桑榆听罢,突然抓住崔叙的手道:“季伯来一定知道什么!”
“嗯?”崔叙不解。
桑榆便将季伯来跟踪他们、娄大又反过来跟踪季伯来之事说了出来,“我在救人的时候顺带救出了他,如今他应该和受伤的百姓一起接受救治,我们去问问他!”?崔叙眯了眯眼睛,“若此言非虚,想来这是一个重要的线索。”
第四百八十三章:救出
一道黑影顺着墙角摸索着,他的身上满是干巴的泥泞和水渍,可他却丝毫不在意,透过隐蔽的角落往外面探望,儒家长袍穿在他的身上,给他整个人平添了几分落魄之意。
来人正是微生月苦苦寻找的晏奎,也不知为何,此时的他竟然一个人出现在这里,从他的紧张又犹豫的脸色来看,他的目的也绝不单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