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4章
他现在的样子比之前更老了,身子越发佝偻,脸上也沧桑的厉害,一副将行就木的模样。
“王爷!”穆则蹲下身子,“王爷……要照顾好自己啊。”
“穆先生?”南王回过神,看着穆则满脸苦涩,“你说,吾是不是真的做错了,这么多年,吾费劲心思,就为了他能成事,可是他现在却想叫吾去送死?”
“王爷!”穆则垂下脸,“鲁王他…… ”
他该如何说呢?说鲁王无情无义?可这些南王都是知道的,也甘心被利用,说他心狠手辣?这些也是明摆着的,只是南王之前从来都没有看清。
或者说,他看清了,只是不愿意承认罢了。
年少的冲动要用一生来弥补,这是他挥之不去的过往,是他用尽一生都无法偿还的孽障。
……
接下来的几天里,宣城格外的寂静,百姓在宣州刺史的指挥下积极地灭火、救灾,被封闭了许久的城门也再次打开,早已迫不及待出门的百姓纷纷辞行,想要逃离这个苦难之地。
与宣城相比,其他的城镇就要难上许多了,被天灾人祸带来的苦难折磨的几欲崩溃,江南乃是鱼米之乡,大部分良田受到水灾、泥流的侵袭,幸苦的劳作化为乌有。
更不用说还有一些地方发生了暴乱,不少百姓们被蛊惑,向当地的县衙发动袭击,造成大量伤亡,据传回来的消息,已经有十来个县令死于动乱中。
这些灾难不是抓住了南王世子就能解决的,江南大部分地方今年注定有一劫。
唯一值得庆幸的是,南王世子倒了之后,以宣城为中心大部分城镇得了消息,投降的叛军多了起来,而宣州刺史联合其他刺史联名上书朝廷,请求开放平仓、义仓在内的各类粮仓,以保证百姓们的生存。
其中宣城需要的帮助最多,宣城人口众多,加上匪兵进城的时候,抢夺了大量财物粮食,导致百姓手中无粮,心中不安。
第五百三十九章:证据
申蓝忙的脚不沾地,一连好几日都不曾回来,据说是安置好大多事宜之后,又去了外面巡视附近县城了,宣城城中的杂事便交给当地县令和崔叙帮忖。
这个时候,桑榆才知道申蓝为什么会成为内阁候选之人,这是有真本事的!在他的整顿下,短短几日,仿佛动乱之事已经是很久之前的事了。
她觉得自己应该回去游说一下张明府,叫他好好和人家学学治理之道,别整天推三阻四,当一个圆滑的老狐狸。
其实申蓝也好不到哪里去,他忙了好几日,回府后听到南王亲手诛杀了南王世子,吓的魂不附体,跌跌撞撞地跑到崔叙的面前求证。
“此事竟然是真的?”申蓝大惊失色,“某以为是民间痛恨世子,编纂出来的谣言。”
在前几日,他确实听到过这样的传言,初听时只以为是百姓痛恨世子发动内乱,所以盼着他死的凄惨些,却不想真的是南王大义灭亲。
“不错。”崔叙搁下手中的折子,淡淡道:“此事某已上书圣人,等圣旨到来再作定夺。”
他得到消息,南王诛杀了世子之后,便回到了南王府,下令南王府所有人不得外出,闭门自省,一副听候圣人发落的样子。
崔叙虽然气恼南王不顾大局,但碍于他的身份,什么也做不了,只能派兵暗中监视。
“哎。”申蓝叹了一口气,这个中年男子颓然地卸下了身上的重担,和崔叙唠叨起来,“世子年纪也不小了,身居高位,又有儿女伴身,怎么就犯下了如此大祸?某此去城外,见到百姓遭受大灾,实在良心不安,本想着请世子写下罪书昭告百姓,却不想他竟然死的这般……这般憋屈。”
南王世子一死,留下的烂摊子实在太多,旁的不说,单是外面就多了不少为虎作伥的,占着一方城镇做土大王,而他们只能慢慢收复。
宣城之事了结之后,崔叙便将折冲府兵派出去了大半,和薛如川会和,左右夹击,誓要将洪州拿下,如今该是快到地方了。?“崔寺正,实不相瞒,此次某是来找你求救的。”申蓝绕来半天弯子,说明了来意,“你身为皇室之后,又是圣人信赖之人,某就想问一句,南王府会怎样?”?崔叙微微一笑,态度谦和,“申刺史又何必试探某?某与申刺史一样,什么消息都没收到,更不用说圣人的秘令了。”
他知道申刺史的意思,是想通过他打听一下圣人的意思,南王府是杀是留尚未有定论,他拿捏不好接下来的局势,也就处理不好对南王府的态度。
可南王府现在已经被架在了火堆上,他若是不能去添些柴火,岂不是错失良机?更不用说他现在自身也有失察之责,不表示一下忠心说不过去。?“话虽如此,但某还是有些担心。”申蓝道:“如今的局势实在叫人迷惑,虽说南王府动不得,可被拿下的匪兵却可以审一审,你不晓得,那些匪兵身上的铠甲和兵器都是顶好的,和去年窦兴成窦钦差缴获的如出一辙,这是一个长久的计划啊!”
“申刺史说的在理,此事确实是大理寺查到的,只是当时以为是内地有人和突厥勾结,意图吞并边塞大军,不曾想,这当中还留了一个后手。”崔叙感慨万千。
这也是他一直疑惑的事,突厥那边路途遥远,边塞交易更是苦难,运往边塞的兵器和大军中被调换的兵器数量对不上,多出来的又去了哪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