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2章
“既然如此,吾说了那么多,不如换你来说一说?”南王长嘘一声,“就说,你是如何发现吾是幕后主使的?”
“自然是因为王爷的破绽太多了。”崔叙笑道:“王爷做了这么多事,怎会不露出些破绽呢?”
一开始,崔叙也没有想过会将南王和世子的事联系起来,正如世人皆知的那样,南王年少时有开国之功,内乱时又站出来平定朝纲,更是在长安稳定之后自请留守江南,他若是有反叛之心,早在壮年时便可以反了,何必等到垂暮之年?
千岁万岁不过是一个期望,谁又能真正地长命百岁呢?南王是在战场上磨练出来的,他比任何人都知道生命有多么无常。
如今他已垂垂老矣,纵然得到了江山又如何?还不是没那个命享受?
所以一开始,南王是被排除在外的,哪怕是南王不分青红皂白地将自己困在王府,他也没有怀疑。
直到泾县天灾爆发,他回到泾县,桑榆和他说了那些灭门案和这些天灾有关。
“灭门案最早发生在永绩二年。”崔叙道:“若是儿没有记错,那一年王爷初到江南,世子只是世子。”
准确地说,当时的世子还忙着和其他的庶子争夺南王之位,别以为挂上了一个世子的名头南王之位就会是他的,实际上,世子只是一个虚名,只要南王愿意,他可以随时换人,南王府还是南王的掌控之中。
“倒是一个破绽。”南王笑道:“你继续说。”
“第二,世子纵然已年过不惑,但城府不深,而且做事冲动,极易被人蛊惑,所以我在想,他真的有那个心机完成这般大业吗?”崔叙继续道:“既然想把所有的事都推到世子的头上,那么表面岑、谢二人一定会对世子’忠心耿耿’,所有的命令也应该会经过他,那谢先生应该不会对他有所隐瞒才是,可是在南王府的时候,谢先生却说岑先生得救了。”
一开始,崔叙也以为是长安那边出了差错让岑先生跑了,可是他转身又想到,岑先生是被关在大理寺狱的,若是大理寺狱出了问题,王公应该会第一时间通知他才对。
岑先生是个心机沉重的,他若是逃出来一定会来江南,可是谢先生却说他有伤在身,需要修养,其借口之拙劣,崔叙稍微细想一下就猜了出来。
应当是岑先生还在大理寺狱中,谢先生只是为了不让世子起疑才诓骗于他。
再则,世子生性多疑,不会完全信任下属,所有的决定一定会经过他,换而言之,决定没有经过他就下发,那背后一定有另有其人。
“还有一点就是,儿发现世子自始至终都不知道鱼符会在儿的手中。”崔叙说出了一直疑惑之事,“世子远在江南,他所有的信息都来自下属的上报,而金吾卫鱼符这么大的事,他竟然不知道,只能说明有人背叛了他,或者说,从来没有效忠过他。”
从世子的种种动作和语言中可以知道,他想抓住崔叙不过是为了威胁升平长公主,若是知晓金吾卫鱼符在他的手中,那么他一定会用尽法子夺去,可是他却从来没有提过。
唯一的可能就是世子压根儿不知道这件事。
“不错,金吾卫之事确实是吾叫人瞒着他的,他性子急躁,若是知道鱼符在你的手中,只怕会坏事。”南王承认了,“至于岑先生,吾确实派了人去救他,皆以失败告终,大理寺狱不愧是最牢固的刑狱,想救人出来确实不易。”
“其三,就是王爷自己告诉儿的了。”崔叙道:“王爷可还记得与儿对弈时,王爷说过灵州之乱乃是王令将军平定的,还说其麾下有一名骁勇善战的女将?”
“薛如英?”南王皱眉,回想了一下当时的对话,“怎么?薛如英又如何?”?“听闻王爷数年不问凡事,只爱游山玩水,结交知己好友,可灵州路远,加上江南动乱,王爷怎么会知道王将军平乱之事,连他麾下的女将都知道的一清二楚?”
第五百四十六章:条件
灵州在北,离江南远之又远,连手握金吾卫的崔叙也只知道边关告急,身在囫囵中的南王为何对那边的事知晓的如此详尽?
只能说明南王时刻在注意着北方的动静,那么问题来了,南王为何要注意北方的动静?南王府的势力全都被世子所控?他又是哪里来的人可用呢?
“崔寺正果然好心思。”南王听罢,由衷地赞叹起来,“有条有理,虽无确凿证据,却能猜得分毫不差,不愧是王公亲自教出来的。”
“王爷站在了这里,不就是最好的证据吗?”崔叙眉眼含笑,“证据也很简单,为了不必要的麻烦,岑、谢二人应该是和王爷通过书信传递消息吧?岑先生也就罢了,他多年不在江南,可谢先生被抓的匆忙,想必很多证据都来不及损毁,应该是还留在南王府吧?王爷那么急着回南王府,难道不也是为了销毁证据吗?可惜叫儿先一步找到了。”
南王的眼睛眯起,“你在王府中安插了细作?”
“细作算不上。”崔叙叹了一口气道:“不如王爷步步为营,在儿刚来江南的时候,便安排人接近儿,只是善恶终有报,作恶多端之人总会有人看不下去的。”
“好好,可惜那个书生没有,跟了你一路竟然也没找到鱼符。”南王大笑,“既然如此,吾无话可说,败在你的手中吾心悦诚服。”说罢,他突然身形一转,抓起手中的匕首抽了出来架在了自己的脖子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