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2章

  脑子里?不由的想,老李家祖坟上的风水是不是哪里?有?问题?
  要不然?这老李家的媳妇儿,一个二个的,都想取老家的江山而代之。
  这哪里?是娶媳妇儿,简直是娶丧门?星呐!
  既然?韦太后有?了取唐而代之的想法,那身为李唐子孙的皇帝李重茂,就显得很多余了。
  反正不是她生的,杀起来丁点儿不手软,连一丝犹豫都没有?。
  不过韦太后发现,除掉皇帝后,她登基路上还?有?两?个拦路虎,一为太平公?主李道安,二为相王李旦。
  是以暂压下除掉皇帝李重茂的念头,转而专心对付太平公?主和相王李旦。
  她连夜与女儿安乐公?主,亲信韦温密谋,琢磨除掉二人的法子。
  太平和李旦也不是傻子,两?人这些年在权力?场上打滚儿,风风雨雨甚么没见过?
  心知韦太后想除去他们?的决心,势必不会引颈就戮。
  李旦身份敏感?,被人盯着不好行动,于是命他儿子临淄王李隆基,在京中招揽人手,暗中与太平公?主联手,反抗韦太后,匡扶李唐江山。
  同时,兵部侍郎崔日用原本是韦太后一党,得知了韦太后的谋划,害怕将来祸及自身,秘密叫宝昌寺僧人普润将韦太后的谋划告诉李隆基,劝李隆基和太平公?主先发制人,抢先对韦太后发难。*
  李隆基与姑姑太平公?主凑在一起,商议过后,认为崔日用所言可信。
  但是李隆基并不打算将他的全部计划,尤其是秘密发动宫变一事告诉阿耶李旦。
  他对姑姑太平公?主和亲信刘幽求、葛福顺等人道:
  “我曹为此以徇社稷,事成福归于王,不成以身死之,不以累王也。今启而见从,则王预危事;不从,将败大计。”
  意思很简单,政变成功,自然?万事大吉,若不成也是他们?的错,不会累及阿耶。
  太平公?主等人认可他的想法,老李家不能一次性全部折在这里?。
  因而,李隆基与姑姑太平公?主,以及公?主之子,卫尉卿薛崇暕、苑总监赣人钟绍京、尚衣奏御王崇晔、前朝邑尉刘幽求、利仁府折冲麻嗣宗谋先事诛之。*
  为了提升士气?,李隆基在动员将士时,告诉众人:
  “韦后鸩杀先帝,谋危社稷。今夕当?共诛诸韦,马鞭以上皆斩之!立相王以安天下。敢有?怀两?端助逆党者,罪及三族!”*
  虽然?他们?杀死了韦太后和安乐公?主及其党羽,但事后依然?将韦太后与安乐公?主以礼葬之。
  可见李隆基本人也很清楚,皇帝的死就是一场意外,或许是与祖父高宗陛下同样的疾病,亦或者甚么谁都说不清的原因,总归不可能是韦太后给他下的毒。
  原因也很简单,皇帝死的太过仓促,对韦太后而言也是措手不及,她完全没有?提前做好准备,一切都显得很慌乱。
  最起码,他们?没有?明确证据能证明皇帝是死于毒杀。
  从李显驾崩,到韦太后被杀,前后不过半月时间。
  韦太后已死,李隆基当?即便迎阿耶进宫,辅佐少帝。
  相王李旦顺势,携带少帝李重茂,登上安福门?,安抚城中被吓坏了的百姓。
  李重茂经历这些时日的变故,担惊受怕,见此场景,便知他这傀儡皇帝也是做不成的。
  因为彼时,叔父的统率万骑禁军,彻底控制了大明宫内外。彼时的大明宫,叔父李旦绝对是说一不二的那个。
  既然?堂兄李隆基打出了“诛诸韦以复社稷,立相王以安天下”的旗号,他还?是识时务点,把皇位主动让给叔父李旦吧。
  但事情还?要办的漂亮点,他不能大喇喇的对叔父说——侄儿把皇位让给您吧,这对叔父日后在史书上的名声不好。
  于是他找到姑姑太平公?主,对她道:
  “侄儿自知才疏学浅,又无?知人善任之能,若能做个闲散王爷最好不过,皇帝之位职责太重,非侄儿肩膀可担得起,硬要侄儿忝居高位,是祸非福呐。
  侄儿瞧着相王叔父有?大才,叔父又与阿耶一母同胞,同为高宗陛下亲子,皇帝之位非叔父莫属。”
  太平公?主神色复杂的看了这个侄儿一眼,拍拍他肩膀,道了一句:
  “歹竹出好笋,你比你阿耶强。”
  最起码在识时务这一点上,比三兄强了百倍不止。
  于是,癸卯,太平公?主传少帝命:
  “皇帝欲以此位让叔父,可乎?”*
  相王推辞。
  朝臣刘幽道:
  “国家多难,皇帝仁孝,追踪尧、舜,诚合至公?;相王代之任重,慈爱尤厚矣。”*
  李旦推辞,但他儿子们?可不会推辞。
  如今局势,这天下舍阿耶其谁?
  李隆基和兄长李成器也帮着姑姑极力?劝说,李旦终于答应,接受了侄儿李重茂的让位。
  六月甲辰日 ,李旦在太极殿登基,第二次即位为帝。他登上承天门?,宣布大赦天下,改元景云,复封李重茂为温王。*
  李旦人生第二回?做皇帝,谨慎了许多。
  在面对究竟要立谁做太子一事上,犹豫不决。
  按理来讲,应该立嫡长子李成器为太子。他们?老李家自从玄武门?之变后,对长子继承制便有?一种可怕的偏执和坚持。
  从阿耶在世时便这样,便是韦太后执政那半月时间,也没想越过这条。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