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章
那对兄妹两也想知道。
“……”
素正和再次沉默。
他该如何回答这个问题?
君既明气定神闲,好整以暇等待他的回答。
要着急的人是素正和,不是自己。
素正和忍不住的。
事实证明,他没等多久。
素正和深吸一口气,缓慢说道:“……并不是。”
“我也觉得不是。”君既明说道,“素问庙立庙近六百年,只发生过八年前一起意图盗窃金身的案件,怎么看都不对劲。”
素正和抿唇:“此事的首尾,我知道得并不多。大兄和我提到过,是有外人谋图素家,致使平安的父母死于素问庙的无妄大火。”
君既明:“外人?”
素正和摇了摇头:“我不知道是谁。大兄讳莫如深,我不想让他为难,没有追问。”
……很可疑。
君既明如是想到。
舒徊也这么说:“可疑。”
君既明手指轻敲着桌面。素正和的心也为之揪紧。
他听到君长明另起了一个话题:“我们来聊一聊素家的祸事吧。”
……也许,这不该称之为另一个无关的话题。
素正和想到。
素家的这些事,如同蛛网密结,轻轻绕绕,看似无关之事,却又隐约觉得彼此之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素正和寄给玄清教的求助信中,他只说了让他决意把素英英送往玄清教修行的导火索——素家的祸事再临,言辞隐晦。
君既明要听他当面说。
素正和在思考自己应该怎么说。
已经要让君长明出手相助了,便无需对他隐瞒。这一场祸事,肆虐素家近五百年了,也是因为这场祸事,素家才有了族中子弟要年满十六岁方能上族谱的规矩。
“你应当知道祸事是指什么了,对么?”素正和问道。
“我猜测,是素家未长成的弟子,会突然遭逢夭折之难,且无法阻止。”这是他通过现有的线索推断出来的,君既明问道,“我说得可对?”
“……对。”
素正和点了点头,“祸起于五百年前。”
五百年前……
听到这个时间点,君既明有一瞬间的恍惚。
原来素家的事情发生在他死后,怪不得自己不知道。
素正和继续说道:“根据族中记载,这场祸事是五百年前突然出现的,最开始的时候,没有人在意,因为死的只是一名刚刚出生的孩子……然后,一发不可收拾。新出生的孩子,十有五六会莫名夭折。”
他冷声道:“素家先辈,一共找了两个方法来延缓祸事。其一,是多生。只要族中新生儿够多,就能覆盖死去的比例。其二,是让素家子在十六岁成年后再入族谱……这两个方法,还是起到了一定的效果的。但那是我有英英之前的想法。”
当他听到素英英出生时的啼哭时,他才发现自己从前的想法有多么浅薄。同样的,素正和理解不了为什么其他的族人,能坦然接受这一切:自己的孩子死了,当真可以无动于衷吗?
“英英出生后,我即刻联络了玄清教的老友,将英英送过去了。”素正和说道,“我不知道祸事的来由,送去玄清教……”他自嘲一笑,“颇有几分病急乱投医的意味。”
素正和可以这么说自己,君既明却说道:“这是您的爱子之心,诚然可见。”
“……我也只能救下我的孩子。”素正和唏嘘长叹,“没办法救更多人。”
君既明微微一笑,“您在信件中提到,素殿主来到玄清教后,祸事其实消停了一段时间。”
素正和默然片刻,说道:“这与英英没有关系。素家的祸事,就是如此没有规律,它会集中降临一段时间,紧接着又消停上十几年、几十年,然后在所有人都放松警惕时,卷土重来。”
君既明:“上一次是什么时候?”
素正和回忆道:“应当是二十多年前。祸事再临,则是近一个半月的事。”
君既明沉吟片刻,说道:“碑林中的七具尸体,并非都是幼儿,遭逢祸事的弟子,年龄越来越大。”
“……是的,因为近年来族中的新生儿数量不够……”
素正和话说到一半,看到君长明摇了摇头,遂止住不语。
但见君长明否认了他的猜测:“不是数量的原因。”
“那是什么?”
“最有可能的,是业债。”君既明说出自己和舒徊讨论过后的判断,“专门针对素家未成年子弟的业债果报。”
在素正和不可置信的目光中,君既明淡淡说道:“若是外人下咒,素家不可能无力解决,纵然素家解决不了,素家也能找到相熟的大师帮忙,不可能放任祸事五百年,对不对?”
“……”素正和艰难从嗓子眼里挤出字,“对。”
君既明又说道:“素家家主对此讳莫如深,他可能是知情人。”
……这一点,素正和早有猜测。
可是!
“——哪里来的业债?!”
素正和想不明白。
君既明轻笑一声,反问道:“素长老,您最清楚,您想过我说的这种可能么?”
“…………”
素正和没有回答。
但这本身就是一种回答了。
君既明已经知道了素正和的答案:他设想过业债的可能性,只是不愿意承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