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只有大唐这样昌盛的帝国,才能孕育贵妃这样的美人!
当然除了李琩。
一舞毕后,杨玉环含情脉脉地看着李隆基,“唯愿圣人身体康健,大唐千秋万岁!”趁朝臣给皇帝道贺的空档才把胸内的一口气喘匀,她的风寒还没有痊愈。
正当大唐的达官贵人们纵情声色之时,天上一声巨响,长生殿的飞檐被生生劈断。宫女内侍惊恐不已,纷纷找地方躲藏,不过殿内的君臣当真是经历过风浪的人,即使惶恐,也面不改色。
高力士厉声呵斥慌乱的宫人,“放肆,圣人在此,不得惊慌!”
殿内出现一个谁都能看得一清二楚的巨型光幕。
“盘古开天,女娲造人,三皇五帝……”大臣们看到光幕上光怪陆离片段,有盘古劈开天地,女娲抟土造人,炎黄二帝与蚩尤大战,大禹治水,太康失国……太原起兵,玄武门之变……一些有识之士看见着一幕一幕,皆是史书上的记载,就这样活生生展现在了世人面前。
陈玄礼手持利剑,护卫在皇帝身前,他率先反应过来,惊叹道:“神迹,是神迹!”
李隆基也恢复了镇定,心想能将过去的事情一一展现在世人面前,能做到这些的只有神仙!再者,这光幕又没有伤害他们的意思,看来是上天也被自己的功绩所感动,特意降下神迹,“莫不是助朕长生?”李隆基心里暗自得以。
作为除了李林甫外最能摸透皇帝内心的人,杨国忠当然能看清楚李隆基的意思,当即上前行礼,情真意切地道:“陛下是圣明君主,定是陛下的德行感动了上苍,这才天降神迹!”八字胡颤颤巍巍,显然是主人太过激动。
李隆基依然正色沉着,对此话并不置可否,不熟悉皇帝的人当然看不出这是什么意思,但在座的达官贵人能随同皇帝来华清宫,还能参加皇帝的宴会,他们一个个都是揣测圣心的好手,虽然不能像李林甫、杨国忠二人一猜一个准,但也能领悟到皇帝脸上浮现的笑意,这明显是告诉众人:这话朕很高兴,很满意,多说点!
于是众人纷纷上前恭维,安禄山更是仗着自己生得肥胖,又是武将,一拱一扭,轻而易举挤开围在李隆基跟前的杨国忠,大声地说:“圣人是真龙天子,继位后开疆拓土,如今大唐兵强马壮,如今出现神迹,是上天认可圣人的功绩!”最好是老天爷提示皇帝弄死杨国忠最好!省得这狗东西总在皇帝面前吹耳边风,说自己要造反!
正当李隆基沉浸在臣子爱妃的恭维之中,光幕上的画面停止了,取而代之的是出现了一行大字:“盘点昏君之论子女教育的重要性——唐玄宗:奋六世之余烈,毁大唐之基业,断华夏之气运!”
大字下面还很贴心地加了一行正楷繁体字……
第2章 第 2 章
李隆基飞快回想了自己的列祖列宗,没有一个人的庙号是“玄”,但有史以来确实只有一个国号是“唐”,这是怎么回事?不知为何,李隆基突然有些不安。但很快他就回过味来,自己肯定不是昏君,如果是昏君怎么还能造就这大唐盛世,那就只能是子孙不争气!而神迹天幕专门在自己面前展现,那就是在提示自己,是有儿孙当了昏君,让自己一定要做好防备!
可到底是谁?
太子!
只有太子,自己年纪大了,不管自己愿不愿意承认,不管臣子们怎么恭维,老了就是老了,并没有太多精力去培养一个新的接班人。而且这些年来,太子谨慎恭敬,自己也在不断磨炼他,虽然太子比不上自己英明神武,但也勉强是个合适的继承人。可天幕的意思明显不是……
站在身侧给李隆基道喜的李亨直觉头顶有人冷冰冰盯着他,这目光太熟悉了,李亨额头后背瞬间起了一层冷汗。
他已经足够恭敬,足够谨慎,足够温驯,为什么父亲还是对他不放心。李亨心里隐隐有个猜测,或许他这一辈子都要生活在父亲的阴影里了。
杨国忠、虢国夫人趁机道:“这是上天见圣人勤政爱民,所以特此给陛下的启示,来助我大唐千秋万代!”
“太子不足圣人分毫,如何能治理好大唐江山?”
杨氏一派的官员很给力地附和,就连跟杨国忠不对付的安禄山,也闻弦知雅意。毕竟他早就得罪了皇太子,可惜老皇帝并没有换太子的心思,等老头子死了,得罪储君的人还能好过?
“正是如此,陛下断不可被奸人蒙蔽,让储君之位坐了不该坐的人。”
“陛下文成武功,类比太宗皇帝!那就是子孙不孝,才成了昏君!”
李隆基思索一番,觉得众人说得也不无道理,他阴森森地看着埋头不语的李亨,心想自己还有哪个儿子能用。
——
当唐朝君臣在头脑风暴的时候,公元前219年,始皇帝二十八年,嬴政率领百官站在泰山之巅,祭祀天帝,封禅泰山。
天上一声惊雷,劈在山石上,硕大的石头当即粉碎。整齐的队伍难免慌乱,唯有最前面的皇帝陛下不动如初。
队伍里的的儒学博士不免幸灾乐祸,他们就知道,暴秦不德不仁,不尊孔孟,不懂诗书,无礼无节,怎么可能得到上天的承认,还妄想泰山封禅,这能灭世的天雷就是警示!
随后出现了天幕,天幕上的画面又好像不是惩罚暴秦?
李斯很不屑这是儒生的做派,法家才是正统,儒生不过是一群沽名钓誉的小人!因而上前大声道:“天幕上皆是三皇五帝才有的事迹,正是上天也认为陛下远超三皇五帝!此番泰山封禅,上天定是欣慰才降下神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