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安西军从朝气蓬勃,来到边疆渴望建功立业的少年变成了白发苍苍,誓死守卫疆土的老者,唯一不便的,是他们的英勇和忠心。】
【安西的土地上插满了吐蕃的旗帜,唯有龟兹,上面是大唐的军旗。公元808年,唐宪宗元和三年,这唯一的一面旗帜也倒了。安西军为大唐流尽了最后一滴血!郭昕和剩余的老兵誓死拼杀,永不后退,最后,城破了,他们全部以身殉国……】
【‘满城尽白发,死不丢陌刀。独抗五十载,怎敢忘大唐’,安西军和吐蕃的最后一战,拖垮了吐蕃,吐蕃十万军队崩溃,这是大唐在西域最后的荣耀。】
【‘西去安西九千九百里’的盛世彻底终结了。】
第7章 第 7 章
【如果没有安史之乱,大唐就不会撤出西域,也不会导致了西防空虚,吐蕃趁机蚕食西域,而下一次华夏势力进驻西域,要五百年之后了。可那个时候,西域人心早就变了,从汉武帝开始就辛苦经营的西域,从此与中原的离心力愈发严重,直到一千两百年后都是作为异族攻击华夏的缺口。】
——
“陛下,臣与大秦将士定如安西军,保卫大秦疆土!”尽管不知道他们是后世的谁,但蒙毅等武将依然感慨忠心不屈的安西军。
身为武将,就应该死在战场上!身为武将,保家卫国就是唯一!
嬴政平息了内心的涌动,扶起蒙毅,道:“朕知道诸位将军的忠心!望我等都以唐之安西军为榜样,开疆拓土,保家卫国!”
——
刘邦回过神来,之前的颓色一扫而空,“一万能都能拖垮吐蕃十万军队,朕带了三十二万人,又有什么理由一蹶不振!”
陈平上前道:“如今大汉初建,正是用人之际,臣有一计,或许能不费兵卒就能脱离险境。臣观冒顿宠爱他的妻子,对她言听计从,自古女子没有不爱金银珠宝的,莫如给冒顿妻子送去大量珠宝,让她劝退冒顿。”
萧何赞叹,“如此也好,中原金玉比之匈奴的不知道精细了多少倍,想来冒顿之妻也难以拒绝。”
——
刘彻听见“汉武帝一生最大的荣誉就是赶走了匈奴,夺取了河西走廊”,从天幕上的舆图来看,所谓的河西走廊就是自己梦寐以求的养马之地,难道神仙口中的“汉武帝”会是自己?刘彻捻须浅笑,“武帝”好!他喜欢这个字!
卫青看着兴奋的君主,心里暗暗发誓,自己一定要驱逐匈奴!护卫大汉边疆永不受匈奴劫掠!
——
“唐国公,这个唐可是你的后人?”杨坚面无表情看着李渊,开口道:“刚才天音说‘唐太宗李世民’,你的小儿子就叫李世民。而且你巧合地被封为‘唐国公’。”他在篡位之前,就是隋国公!
李渊附身在地,慌乱辩解道:“圣人!臣对大隋忠心耿耿,怎敢,怎敢有非分之想!我李家时代恩宠都来自于陛下,我的儿孙怎么可能是忘恩负义之徒!”打死他,他也不敢谋反啊,这天音真是害人!不知道谁那个蠢道士搞出来的!
独孤皇后也说:“圣人,我观国公确实忠心为国,应当是后世与国公幼子重名了。再者,‘唐’这一字,原本就是从尧帝处而来,算不得什么。”李渊一家对自己忠心,又能打仗,他可不舍得失去一条有力的臂膀。
“皇后殿下所言极是,臣回去便给儿子改名!”
——
李世民看向天幕上奋力拼杀的安西军,内心的汹涌久久无法平静,不是安西军辜负了大唐,是大唐辜负了安西军。有这样英勇的将士,大唐何德何能。
自己要这样做,才不用生下这个败家子啊!
“房相公,杜相公,这后世之事要如何改变?”他绝对不能让安史之乱发生!绝对不能让那个败家子毁掉大唐的基业!
“这,这,恐怕将来殿下要多费些心思在儿孙身上了。”房玄龄和杜如晦两位老先生听着秦王的话也犯了难,秦王管好自己和未来的太子已经很不错了,那可是重孙!他再厉害也不能管到重孙身上去吧?
“你自戕得了,也免得后世儿孙祸害大唐!”李元吉损起兄弟来毫不客气,他身边的李建成也觉得李二的后人既然如此不堪,倒不如从根子上杜绝!说不定自己的儿孙更争气!
或许换成自己,大唐的盛世不会那么早就来到,但经过自己可以教导儿孙勤政,最后未尝不必李世民一系好!
——
东北方面的军队叛乱!李隆基回想起天音,看向安禄山,狠厉道:“你何时是太子的人了?”
“臣怎么可能是太子的人,圣人明断!臣对圣人一心一意,不敢有丝毫差池!怎么可能跟太子勾结!”安禄山委屈地不行,他都把太子得罪死了,怎么可能跟太子一块谋反,要谋反也自己单干,怎么可能拉上那个太子,“太子殿下恨死臣了,怎么可能屈尊跟臣交好!圣人不能因为我姓‘安’就怀疑臣啊!”
安庆宗拼死维护父亲,出言道:“如果,臣说如果,东北方面的军队由太子的人率领呢?”虽说咒父亲死不好,但现在要赶紧消除圣人对父亲的疑心要紧!平时不怕杨国忠吹耳边风,就怕一棵怀疑的种子种下去,种子早晚要生根发芽!
“谁不知道杨相公厌恶安公,安公为圣人,为大唐,其忠心日月可鉴!太子能得到东北的军队谋反,未尝没有杨相公的辛苦!”与安禄山交好的吉温抢先在杨国忠开口时说道:“贵妃娘娘,安相公是您的义子,视您为亲母,他平日里有什么孝敬都是想着先送给娘娘,娘娘说句话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