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此时的李隆基无奈地承认了自己确实比不上曾祖父。
有太宗皇帝才有了大唐,太宗皇帝自信、强大的风范果真不是后人能拥有的。太宗皇帝依靠自己独一无二的人格魅力和举世无双的军事成就一手打造了贞观之治, 他不需要玩弄所谓的帝王手段就能让手底下的人乖得像猫儿一般。
但他李隆基不行。一没开疆拓土,定国安邦的功勋,二无开阔的心胸,只能依靠帝王手段来治理朝政。
能学到太宗皇帝一二分已经足够,就像自己的开元时代,学太宗皇帝纳谏就已经能靠着祖辈积攒下来的成果实现开元盛世。
他反复咀嚼着“学我者生,似我者死”几个字,越想越有道理。
【制衡,除了制衡,唐朝皇帝再无其他办法】
【中晚唐的朝堂不是皇帝的朝堂,是宦官朋党的朝堂!】
李世民能预料何为藩镇割据,财政崩溃,可这宦官、朋党是什么东西!朋党他还能接受,宦官是什么东西,也能乱政!大唐是走了汉的老路啊!
【先说宦官,固然有忠心耿耿的宦官,比如李隆基身边的高力士,当初投靠李隆基,在唐隆政变和先天政变中出力不少,在李隆基成为太上皇后之后,高力士一直在他身边服侍,之后遭到李辅国陷害,流放黔中道,听闻李隆基驾崩,吐血而亡。但高力士毕竟是少数!】
【秦朝有赵高指鹿为马,汉朝有十常侍操纵朝纲,明朝有太监参与朝政,唐朝的宦官就不一样了。】
赵高乍一听自己的名字,不等天音落下,砰地一声跪在地上请罪:“陛下,奴婢,奴婢万万不敢啊!”
“天音说宦官乱政,秦有赵高指鹿为马?”嬴政睨眼看着赵高,冷言道:“朕竟然不知你有这么大本事?”自己活着的时候他当然不敢,自己死了呢?
刹那间嬴政通过天音透露的只言片语将整件事联系起来了:自己死了,赵高伺候自己,近水楼台,于是矫诏让扶苏自杀,他扶持幼主登基,随后把持朝政!
而他能扶持的幼主,自然是他的学生,自己的小儿子胡亥!
不对,他一个宦官,怎么可能有那么大本事,朝堂上的李斯、蒙恬个个手握大权,都任凭一个宦官作乱?
除非,他们都死了!
赵高一直都觉得自己伺候的君主的压迫力极强,但他凭着自己的小聪明也算在老虎身边混得如鱼得水,可他从未如此恐惧过!始皇帝一言不发看着天幕,他跪在地上求生不得,求死不能。
——
刘邦从席上跳起来,怎么回事,怎么可能,宦官是什么东西!胆敢祸乱朝纲?
一定是宦官背后有异姓王支持!否则这些不男不女的东西怎么敢乱我大汉!
“一定要尽早除掉那些异姓王才行!”
——
李隆基轻呵一声,宦官无非就是掌控小皇帝从而插手朝政,还能有什么更坏的消息吗?但他果真没有看错人,高力士值得相信!
【唐代宦官乱政,和汉、明的宦官不一样,汉的宦官是皇帝为了抑制外戚提拔上来的,说白了就是要靠宦官跟外戚打擂台。东汉由于建国的特殊性,没有对功臣进行彻底清算,反而纵容,因此造就了世家门阀的雏形,威胁皇权。后期东汉多出幼帝,朝政由出身大族的母亲及其家族把持,当皇帝逐渐长大,不甘心大权旁落,于是他们找了一个帮手,皇室的家奴,也就是宦官,来制衡外戚】
【明朝同样如此,由于朱祁镇土木堡一战损失了明朝的军事力量,大批武将惨死,导致了文官当道。为了制衡彪悍的文官集团,皇帝不得不找一个听话的帮手,于是有了会识字,懂政务,又听话的宦官】
“谁教太监读书写字的!”朱元璋想丢个茶盅发泄,可又觉得可惜,扼腕道:“是要他们去考进士吗!”
【唐朝就不一样了,唐朝的宦官掌兵权!直接废立皇帝,要说巨唐就是不一样,连同样的宦官专政都与众不同,彪悍如斯】
李隆基傻眼了,还真是更坏的消息。
当了那么多年的皇帝,他还是能轻松做到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再说了,还能有比安史之乱还让他不能接受的?
这后世的儿孙真的可恨,竟然无法节制,而后世的宦官也不是好东西,同是宦官,怎么高力士就对他忠心耿耿,从不乱政!
【而唐朝宦官的权利都是皇帝一点点给的,从李隆基开始,拜安史之乱所赐,宦官们将一步步获得更大的权利,掌握兵权,最后皇帝无法辖制,就连皇帝的位置,也是宦官来决定给谁。】
【李隆基宠信高力士,最开始给宦官加官进爵,还让宦官去监督边疆,此时的宦官没有实权,但边令城靠告黑状就能弄死两名大将,可见宦官在皇帝心中的位置;到了李俶,也就是李隆基的孙子,让帮助自己登基的太监李辅国掌握禁军,随后让太监鱼朝恩控制神策军,从此天下精兵十五万都归宦官掌控,神策军不再是皇帝所有,而是成了宦官的专门军队,同时设置枢密院,插手朝政,由宦官掌控;到了李适,李俶的曾孙,军器库归军器使管辖,而军器使由宦官担任。】
【李俶和李适这样做,无非是觉得武将不可靠,总谋反、兵变,被安禄山和安史之乱中的武将吓出了心理阴影,觉得自己的家奴最可靠,所以不断给权利,最后无法辖制宦官。宦官有了兵权、行政权,朝政大权尽在其手,废立皇帝轻而易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