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因为不管是李家还是杨家,都是正得不能在正的汉人。用的礼都是货真价实的周礼!
  如果有人在李世民面前说他是夷狄后人,怕是九族上下都要在黄泉路结伴而行了。
  更何况大宋还沿袭了唐朝的制度和文化。
  就是大宋太弱了啊!所以四夷不屑于来朝宋!
  怪不得有遣隋使、遣唐使,就是没有遣宋使。
  【华夏也从开放的,征服的逐渐变成了封闭的,内卷的。说来天意弄人,华夏用了五千年防患北方边境,却没有想到最后让华夏痛不欲生的敌人来自海洋。】
  【从后来蒙古的统治来看,显然蒙古是拒绝完全汉化的一类。所以国祚九十年,造就了朱元璋的传奇。末代王朝显然是相当聪明的类型,保持本族特色的基础上汉化,阉割汉文化,也就造成了他极度扭曲、变态的统治心理:用汉又防汉。】
  【而扭曲是无法促进发展的。】
  【蒙哥死后,犹如天降甘露,南宋有了喘息之机。但仅仅是五年而已。】
  第80章 第 80 章
  赵匡胤无奈接受了大宋必亡的事实, 他只是希望体面一点,不要太过难堪。当然,他并不奢求有类似诸侯武侯、姜维、刘谌这样的人为大宋收场……
  【并非所有的士大夫都是贪生怕死、苟且偷生、无益国家之徒, 在他们当中, 有一部分人真的用一生践行了儒家最高道德。他们告诉世人,孔孟之道, 并非是前人口嗨的空中楼阁!】
  【汉有诸葛亮, 唐有杜工部, 而宋末,有三杰。】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天幕上出现了一个身材高大魁梧, 却生得眉清目秀的男人。他不急不缓地走上刑台,手脚都被镣铐束缚。他梳着汉人发髻, 身着已经残破老旧的宋朝官服,在一群披发左衽的蒙古人中间尤为突出。
  “文公,你还有什么遗愿?”忽必烈还是不甘心, 蒙古人没有啃不下的硬骨头,可惜前有钓鱼城, 今有文天祥,宋人看似软弱, 可里面的硬骨头当真硌牙。
  他又劝说道:“你难道不想跟妻子女儿团聚吗?陆秀夫已经带着小皇帝跳海而死, 你没有了君主, 还坚持什么呢?你这样的人才, 大元求之不得啊。”
  文天祥环顾四周, 确定了南面的方向, 淡淡道:“身为大宋宰相,岂有侍奉二主的道理。”
  说罢, 朝南面行跪拜之礼,‘臣以身殉节,报国至此矣!’随后赴死。
  【文天祥,一个用切身行动说明了何为‘仁至义尽’的人。他对大宋,仁至义尽。这四个字也被篆刻在他的墓前牌匾上。】
  【‘仁至义尽’四个字,是个人都能轻轻松松说出口。但是古往今来,有几个人能做到?文天祥做到了,甚至做到了最高标准。】
  【宝祐四年,二十二岁的文天祥高中状元。开庆元年,公元1259年,忽必烈率兵渡过了长江,猛攻鄂州。鄂州,当年岳飞屯兵所在地,目的在于北伐便利,又能拱卫临安。而蒙军已经渡过了长江天险,临安城内乱做一团。】
  【大部分人是观望态度,皇帝身边的宦官劝说皇帝再次往南迁都,朝中无人敢反对。文天祥怒不可遏,写下万言书,请皇帝斩杀奸臣,与临安百姓一起抵御蒙军。他得到的回应是没有任何回应。文天祥当即罢官归乡。】
  【两年后,文天祥再起被启用,还是因为谏言斩杀劝说南逃的宦官无果,再次辞官归乡。接着又是启用,又是因为劝说皇帝勤政,又双叒罢官归乡。据不完全统计,文天祥至少愤然罢官六次!】
  赵恒忍不住笑了:“文天祥有个性!真是犹如草木,‘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罢官,启用,罢官,启用,循环往复,他得多厉害才能被朝廷一直惦记。”
  “这可是二十二岁的状元!”赵佶惊叹不已,要知道尽管大宋朝进士及第比唐朝来得容易,但‘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还是存在的。
  二十二岁,大多数人恐怕连秀才都没考中。
  这文天祥,绝对是神童!
  “真想与这样的人才一起谈诗论道啊。不过,这人性格也过于刚烈了些。”
  【德祐元年,也就是南宋灭亡前四年,南宋十三万军队完全抵挡不住蒙军的进攻,全军覆没。皇帝赵显才四岁,垂帘听政的太皇太后谢道清发出,《哀痛诏》,号召英勇之士率兵勤王。文天祥得知,为国家的遭遇而哀痛,当即变卖全部家产,招募士兵,策划勤王。】
  【可是,元军迅速包围了临安城。尽管以文天祥为代表的抗元之士还在苦战,谢道清决定带着赵显投降。同时认命文天祥为大宋右丞相。在赵显退位后,忽必烈发布《归附安民诏》,要求南宋宗室全部迁居元朝都城燕京。而抗元代表文天祥也被要求在内。】
  “靖康之变!靖康之变又来了!”赵桓心惊胆战,金人残忍的行径又浮现在他脑海里。同样是围困都城,同样是皇帝投降,同样是废黜赵氏,同样被掳北上!
  赵匡胤叹息道:“北方的部族真是一脉相承,一定要把‘战利品’都带走才算安心。”
  可是死了倒比活着好,与其活着受|辱,不如一死了之!
  而据他所看,元军绝对是比金军更可怕的敌人,虽然他们一样烧杀抢掠,但元军首领竟然会下安民的诏书,这不就是汉人行径!
  他们要用汉人的方法统治汉人!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