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事实证明不合适,李世民能接受谏言,那是他有足够的自信,且阅历上去了,根本不惧怕别人的评价。但是李承乾他还是一个少年,我在这个年纪的时候自尊心非常强,别人说一句重话就会哭。李承乾没哭,但委屈是无可避免的,盖个房子会被批评,被比作秦二世。日益的批评、劝谏,加上母后离世无人安抚,身患足疾、不良于行的难堪,自然整个人就越发自卑和焦躁。】
  【再看到父皇同样疼爱弟弟李泰,也会惊恐,是不是自己这个太子要被换了。】
  【偶然得知李泰有夺嫡之心,李承乾开始放纵自我,宠幸太常乐人、私引突厥入宫、不敬师长。唐太宗知道这些事情,也没有想废太子,只是将男宠杀死、命人告诫李承乾。然而父子两人的隔阂没有消失,反而愈来愈深。】
  【直到李承乾忍不住,试图暗杀李泰。失败后同侯君集、李元昌等人勾结,先下手为强起兵逼宫,事情败露,被李世民幽禁[4]。对于这个儿子李世民倾尽心血,当然不忍杀他,最后被贬为庶人、流放黔州。】
  【那么最后怎么会是李治登基,而不是李泰呢?当然是因为李世民想同时保住他们三个,如果李泰登基,李承乾必死无疑,于是他选择立性格温和的李治为太子。只能感叹李世民爱之深、责之切啊。】
  【有人戏言,兄弟相争的戏码在李承乾这代重复上演,也不失为一种家族遗传。但到底是谁的错?是身为太子的李承乾不应自卑、还是李世民错在宠爱其他孩子?】
  最后只能听见天幕长叹一声。
  嬴政想到扶苏自杀的事情,这个儿子应该也这样想过,可是他的行动不明显吗,都将扶苏派去蒙恬身边,难道非要他明说出口?
  他按着额角,有些头疼。
  扶苏心虚抿唇,不是李承乾的错,李世民也没有错,只怪世事无常,唉。
  刘彻摸着刘据的脑袋,他日后也只会宠爱这一个孩子,引以为戒啊。
  贞观年间。
  宫内久久寂静,李世民看着跪在地上的几个孩子,“起来吧,地上凉。”
  李承乾抬头已泪流满面,李泰也哭的很大声,李治红着眼睛,不知道两个哥哥怎么就变成这样了。
  李世民心软了,将几个孩子搂到怀里,“是朕错了。”
  这一世还有改正的希望,真好啊,也不知道那一世的承乾到了外地会不会水土不服、生病的时候有没有人照顾。
  朱元璋心虚了,下面的几个孩子都是标儿带大的,他还真的不知道怎么教育。
  因材施教,究竟要怎么教?
  康熙也觉得日后要对他这些儿子的功课上心一些,也决定尽量不去批评他们。
  第79章 弱国无外交
  79
  【公元649年,唐太宗生病,命皇太子李治代理国事,也就是这一年七月唐太宗在终南山的翠微宫含风殿[1],初谥文皇帝,公元674年,加谥文武大圣皇帝,公元754年,加谥为文武大圣广孝皇帝,噗。】
  李世民哽住,最开始的文皇帝不就挺好的吗?
  为什么又加上那么多称呼,听起来真是又臭又长,偏偏此时加谥的人站在他面前,他还没发说。
  李治无辜瞪着眼睛,“阿耶,这个名字不好听吗,听起来多威风啊。”
  李承乾和李泰对视一眼,低头憋笑。
  看见两个儿子的笑容,李世民放下心,兄弟俩没有产生隔阂就好。
  【公元649年6月,李治继位,年22岁,其舅父长孙无忌与褚遂良同心辅政,李治也非常尊重他们,李治执政期间被称为永徽之政,百姓阜安,君臣上下萧规曹随,执行唐太宗时期的政令,颇有贞观之遗风[2]。】
  【李治在位时期勤勉执政,将唐太宗的三日一朝改为一朝,并重用贤臣,公元652年,《唐律疏议》这部中国现存最完整、最古老的封建法典问世,成为中华法系的代表性法典。】
  【法律完善、君主贤明,自然社会安定,犯罪率较低,据记载,臣子向李治汇报:被关押在监狱的五十人,只有两人需要判死刑。】
  嬴政想到大秦现在的法律,现在已经比之前宽松很多,难不成还要宽松一些?
  这件事还是让李斯去做,嬴政看过去,李斯秒懂他的意思,立即跪地请求陛下允许他做这件事,吕雉也跟着一起跪下。
  嬴政心中满意,果然李斯还是懂他的。
  刘彻惊讶,“罪犯仅处死两人?”
  这执法得多宽松啊?
  文武百官同样震惊,他们再次感叹大唐的社会秩序真好,也是,唐朝那么富庶、谁又会去犯罪呢?
  杨坚已经知道了李世民有多强,没想到他的孩子也不错,这就是天幕所说的基因吗,难不成真的是自己的基因的问题?
  武德年间,李渊听完李世民的政绩就打算退位让贤,当个太上皇,要求就是不能杀李建成和李元吉。
  李世民同意了,只不过将两人远远发配出去,永远都不能回京,看着他们远去的背影良久,满心复杂。
  “陛下,该回去了。”宫人小心翼翼开口,很是担心,天幕之前说陛下有遗传病,站在这里吹风吹久了不知道会不会有什么影响,这可是他们大唐的贤君啊,可不能有事!
  李世民回过神,“走吧。”
  还有之后的突厥、以及各个地方的天灾以及还有天幕说的后来之事,一件一件都要去解决,断不能松懈。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