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章

  停顿片刻,夏木繁继续往下说。
  “我观察到这条路与铁轨平行,虽然中间隔着十几米,但站在那里应该能够看到坡下有人。我在想,第一个发现我母亲的人会不会是铁路职员?这个时间点还在工作的铁路职员……”
  跟在夏木繁身后的孙羡兵嘴快,马上接上一句:“养路工!”
  铁路养路工是高强度体力劳动的工种,为保证列车安全畅通,他们长年累月在野外活动,不管是严寒酷暑还是晴天雨季,顺着铁轨检修养护。
  不愧是共事近一年的好战友,配合默契。夏木繁看了孙羡兵一眼:“对,所以我建议缩小调查范围,重点查一查1980年春季在职的铁路养路工。”
  岳渊立马站起身,将桌面上刚刚拿到的铁路职工名单与简历交给夏木繁:“好,那就先从养路工开始查吧。”
  先前他将侦查重点放在铁路职工时,脑中闪过无数种可能。
  火车进站、出站时速度较慢,可能乘客在火车上无意中发现不远处路边有人昏倒,没有选择报警,而是自己悄悄跑过去将人带走,这一动静可能会有列车员留意到。
  可能是列车员或者养路工在巡查时发现发现有人昏倒,过去察看后动了色心,将人藏了起来。
  现在夏木繁既然锁定养路工,不妨试一试,至少可以缩小调查范围,方案的确可行。
  接过资料,夏木繁开始快速浏览。当邹建章这个名字出现在眼前时,她眼睛一亮,开始认真查看他的相关资料。
  1948年出生,y省人,性格温和、勤劳肯干,1966年招工入职,领导与同事对他的评价都很不错。养路工太苦,一般人在这个岗位干不长久,可是邹建章却勤勤恳恳,直到1980年才将工作卖掉回老家。
  那个时代铁路系统是铁饭碗,旱涝保收,子女、亲属可以顶职,工作指标也可以私下进行买卖,只需对外宣称接替自己工作的人是亲戚就行。
  夏木繁指着这个名字问:“1980年回老家?怎么这么巧?我母亲1980年失踪,他1980年卖掉工作回老家。”
  接下来,重案组成员开始寻找附近老住户打听邹建章。
  这么一打听,还真问了一些有用的信息。
  邹建章当时住在站台职工宿舍的老房子里,在1980年的某一天,带回来一个模样俊俏、头上有伤的小媳妇。据他说,这个小媳妇是他老家父母给他订的亲,原本在市里打工,这次来镇上找他是因为受了伤。
  小媳妇很乖巧懂事,跟在邹建章身旁亦步亦趋,却一句话也不说。
  旁人问起,邹建章便说她是个哑巴。
  邹建章为人老实木讷,虽说长相普通,便好歹也是正式职工,可是到了三十来岁一直单身,旁人说起来都替他摇头。
  一来因为他是外省人,根基浅;二来他老家是y省一个出了名的穷山沟,爸妈生了七、八个孩子,全靠他每个月寄工资回去养家,他平时节俭无比,一分钱存款没有,所以没姑娘看得上他。
  现在听说他在老家订了亲,虽说是个哑巴,但一看就是个贤惠人,认得邹建章的人都替他高兴。
  邹建章带着媳妇去医务室包扎了伤口,没两天就把工作指标卖了一百多块钱,带着她回老家去了。
  因为邹建章的媳妇只在人前露过两次面,而且头、脸被包扎处理,重案组先前拿着她照片到处询问的时候并没有人认出来。若不是夏木繁重点对邹建章的旧同事、旧邻居等社会关系进行调查,这条线索还真可能被忽略。
  侦查到了这个环节,所有人都兴奋不已。
  如果邹建章是将徐淑美带回老家结婚,那徐淑美应该还活着!
  不管她是失忆还是智力受损,至少她还活着!
  整个重案组洋溢着欢乐的气氛。
  岳渊立刻安排车队,三辆警车,载着所有参与调查的重案组成员,前往邹建章老家。
  山路崎岖、泥泞不堪,可是却阻挡不了夏木繁前进的步伐。
  窗外景色不断变幻,夏木繁的心情也变得忐忑起来。
  ——妈妈还好吗?她在那里受苦了吗?
  ——妈妈还记得我吗?还认得出来我吗?
  孙羡兵一看到她眼望窗外、眼神发呆,便知道她心情不好,忙安慰道:“别怕,你这次一定能见到你妈妈。”
  冯晓玉伸出手,轻轻盖在夏木繁微微颤抖的手背上:“夏夏,放心吧,岳队已经给y省公安发了协查申请,那边公安局的同志们已经提前出发,一定不会出意外的。”
  因为涉及到妇女被拐案,而且时间已经过去十六年,徐淑美可能已经在那个山沟里结婚生子、安下家来。这个时候如果强行带走徐淑美,村里人恐怕会与警方发生冲突。
  为避免出现这种被动局面,岳渊与y省省厅、盘县公安局打了招呼,出动多名警力,提前去村里沟通。
  虞敬开车很稳,即使是陡峭山路也如平地一般。
  他看着眼前山路,说了一句话:“放心,就算是抢,我们也帮你把你母亲抢回去!”
  夏木繁眼里有波光闪过。
  六岁母亲失踪之后,突遭巨变的她内心充满愤怒,一直在抗争,却孤立无援。
  可是今天,无数警察在为她奔忙。
  重案组、刑侦大队、公安局,现在连y省省厅警力都投入其中,帮助她寻找母亲。
  人民警察为人民。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