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

  ——可惜杏林春暖的董奉还未出生,不然建安三神医就到齐了。
  张仲景还有点顾虑,“天色已晚,打扰元化先生不太妥当罢?”
  他也不是那么急,明日见也行。
  张祯笑道,“元化先生若知二伯今日到我家,我却明日才告知他,定然怪罪于我。”
  张仲景想见华佗,华佗又何尝不想见张仲景呢?
  没多久,华佗顶风冒雪急匆匆赶来。
  进门深深一揖,“仲景先生!”
  张仲景连忙起身,也是深施一礼,“元化先生!”
  礼罢,两人同时抬头,互相搀扶,把臂而笑。
  一人想着,原来这就是仲景先生!
  一人想着,元化先生名不虚传!
  他们都是医学领域的泰斗巨擘,也都醉心于医术,寒暄过后,话题自然而然转到自己的专业。
  也不冷落张祯,时不时跟她说上几句。
  但随着话题的深入,张祯发现自己听不懂了。
  虽然听不懂,心里也很快乐。
  这大约是史上最早的医学交流会吧。
  和半夏、霍红儿一起做好后勤工作,为他们上茶水点心,照管火炉。
  然后坐下继续听他们说。
  ——还是听不懂,但张祯感觉自己的思维越来越开阔。
  也许,她的脚步可以迈得再大一点儿。
  趁两人停下喝茶时,清了清嗓子,道,“两位先生可曾发现,有时一个小小的伤口,也会致人于死地?”
  张仲景和华佗都点头。
  华佗治外伤最多,补充道,“风邪入体,极难诊治。”
  张祯:“先生可知风邪是何物?”
  这问题难倒华佗了,他可以意会,却解释不清。
  张祯郑重道,“风邪不只是风,还有一些极小极小的虫子,眼睛看不到,毒性极大,最易在伤口处滋生,一旦滋生,这人便难救了。有时也会随着风传给别人,流毒无穷。”
  这种说法,张仲景、华佗从未听过。
  不由问道,“你又如何得知?”
  张祯不答,又道,“背生恶疽,也容易死。”
  华佗:“没错!”
  张仲景也凝神听着,恶疽之症,几乎无药可医。
  张祯:“痈肿,也难医治。”
  华佗叹道,“何止难治,就算割去患处,也是听天由命!”
  张祯:“还有白缠喉、发热头痛、风热犯肺、肺风痰喘、伤寒、痢疾......”
  华佗和张仲景安静听着。
  但也只是表面安静,她每说一个,他们的心就剧烈跳动一下。
  这些都是难症或绝症!
  尤其伤寒和痢疾,夺了多少人的性命!
  霍红儿却等不得了,急切地道,“师傅究竟要说什么?不要卖关子了!”
  会是她想的那样么?
  好着急啊!
  她的母亲,就是偶感伤寒,不治身亡。
  张祯深吸口气,“有一种药,可以治疗或者抑制以上病症。”
  “什么药?!”
  所有听众异口同声。
  如果真有这种药,那必是神药无疑!
  张祯:“青霉素。”
  奇迹之药青霉素,具有惊人的疗效,挽救了无数人的性命。
  张仲景颤声道:“药在何处,可否一观?”
  他知道这是非分之求,神药岂是那么好见的?
  但他真的想见一见!
  华佗也期待地看着她。
  张祯:“我无成药。”
  两人刚要失望,就听她说,“只知道制作之法。能否制成,还要看两位先生。”
  张仲景:“......神悦,你,愿意将这神药的制作之法告知我等?”
  张祯笑道,“若不愿意,又何必说?”
  青霉素到了他们手中,定能发挥巨大的作用。
  第99章 这,真的超出知识范畴了
  张仲景凝视张祯数息,不发一言,起身施礼。
  他发现自己还是小看了这侄女儿。
  别人或许敝帚自珍,囿于门户,神悦岂是那等人?
  华佗也要施礼,张祯赶紧扶住,将青霉素的制作步骤一一告知。
  这可不是她前世那些哥哥姐姐分享给她的,而是她自己好奇,在网上搜索来的。
  早已有人验证过,真能制成。
  纯度可能不太高,但在从未用过抗生素的古代,应该足够了。
  若是不够,慢慢提纯。
  她相信大家的智慧,只要指明方向,会比她预期的做得更好。
  “首先,闲置一些橘子或其它果物、吃食,任其发霉。”
  “再准备一些大米磨成的汁水或菜汤,放入器皿中,最好是琉璃瓶,利于观察,瓦罐也可。”
  说到这儿,张祯若有所思。
  或许她该发明玻璃,琉璃的造价太高了。
  ——等下,哪用她发明?琉璃不就是玻璃的一种?只是工艺更高。
  琉璃都能制出,玻璃就更不用说了。
  “然后呢?”
  霍红儿催促道。
  张祯回神,“采集果物、吃食上青绿色的霉物,放到汁水中,等待大约七天。”
  这就是青霉素的培养液。
  等待的过程中,可以制作活性炭。
  方法很简单,将木炭放到水里清洗杂质,晾干磨成粉。
  七天后,找一个干净的琉璃瓶,瓶口铺几层过滤的细布,将培养液倒入瓶中。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