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4章

  第232章 礼仪常在我心中
  张辽也接到了大将军府的信,令他备兵五万。
  这不是问题。
  袁绍的冀州兵尽归他麾下,经过这段时日的磨合,已被他收服。
  略一思忖,命人请来赵云。
  先说了事情原委,笑道,“子龙兄,届时我随军出征,劳你留守。”
  赵云:“末将遵命!”
  张辽:“......眼下不在军中,子龙兄不必拘礼。”
  赵云一板一眼地道,“礼不可废。”
  顿了顿,语气里终是带了一丝渴望,“将军,下次若有战事,能否带上我?”
  神悦说他骁勇无双,将扬名天下,这次怎将他给抛下了呢?
  关二哥、张三哥都去,就他不去。
  张辽大笑,“好说!”
  赵子龙什么都好,就是礼数太周全,让他有些不自在。
  像是有一层看不见的隔阂。
  这会儿,那层隔阂似乎打开了一些。
  武将么,就该直来直往,想要什么直接说。
  千万别让他猜,没那闲心。
  ——
  “神悦,是否操之过急?”
  朝堂之上、世家面前,王允都没有反对过出兵。
  但私下里还是有些担心,便请来张祯深谈。
  “那大人以为,何时才不急呢?”
  张祯反问。
  王允:“......再过一两年,局势再稳妥些。”
  张祯微笑道,“出兵辽东,正是为了让局势稳妥。”
  穿越至今,她有一个最大的感触,局势稳不下来,只能打下来。
  各路诸侯、各类灾祸不会让朝廷稳打稳扎地发展。
  到这儿之后,她时常佩服伟人的名言,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
  试想,去年面对袁绍的挑衅,如果朝廷不狠狠回击,会是什么样的结果?
  只怕挑衅朝廷的诸侯会多上几位。
  她想安稳种田而不得。
  相反,打败袁绍、拿下冀州,便是给诸侯们的一个震慑。
  今年正旦大朝时来贺的使者,明显比去年更谦恭,礼物也更重。
  朝廷说要收税赋,到现在也没一个诸侯敢明着反对。
  这就是敲山震虎的作用。
  也可以说是杀鸡儆猴,不,杀猴儆鸡。
  一样的道理,乌桓三郡既然敢有异动,就必须用力打回去。
  否则,各地的胡人都该蠢蠢欲动了,到时收拾起来更麻烦。
  而且她可以合理地预测,此次出兵若是大胜,秋后收税赋会很顺利,省了朝廷很多力气。
  若是败了......
  那也还有家底,不怕!
  王允沉吟道,“挟冀州大胜之余威,倒也是好时机。”
  张祯笑而不语。
  老大人,你这不是看得很清楚吗?还在纠结什么?
  王允也笑了,感慨道,“许是上了年纪,有些瞻前顾后。”
  张祯:“大人松柏长青!”
  如果她没记错的话,王允今年五十七岁,要在前世,正是政治家的黄金年龄。
  但在这个时代,已经远远超过了平均年龄,算是高寿。
  因此自感年老也很正常。
  王允喝口茶,道,“松柏再长青,也有落叶之时。”
  话锋一转,“听说你胞兄尚未定亲?”
  张祯笑道,“兄长想先立业,再成家。”
  其实这是托辞。
  看着堂兄们都成亲了,张五郎也眼馋,想娶个美娇娘。
  但张家如今水涨船高,答应这家,难免得罪那家,张淙和夫人一商量,索性谁都不应,说要再等两年。
  王允:“有志气。”
  顿了顿,又道,“老夫有个孙女,名为王岚,秀外慧中,温柔大方,你母亲何时有闲暇?她欲上门问安。”
  这什么意思很明显。
  张祯:“......大人,我二堂嫂便是你的孙女。”
  还是王允做的媒。
  纵然联姻,也不必绑这么深罢。
  王允:“岚儿不一样,是老夫亲孙女,不急于成亲,能等两三年。”
  其实他最想做的是让孙儿娶张祯进门。
  但这事儿不可能。
  一是张祯不会嫁,二是吕布会砍人。
  那就只能让孙女嫁进张家,嫁旁支还不够,还得嫁嫡脉。
  张祯:“......不瞒大人,家父家母说,此事听凭兄长的意愿。”
  王允呵呵一笑,“那便让他们见一见。”
  若是再推脱,便太不给面子了,张祯只得道,“多谢大人美意,我告知兄长,让他上门给大人请安。”
  她见过王岚,依稀记得是个高挑貌美,稳重得体的姑娘。
  又委婉地道,“我盼着兄长夫妻和美,也盼着岚娘子姻缘圆满。”
  所以若是两人没看对眼,就不能勉强。
  王允也洒脱地道,“牛不吃水,我还能强按头?”
  他是结亲家,不是结冤家。
  两人正说着,下人来报,大将军来了。
  王允一挥手,“去罢去罢,他是来找你的,不是来找我的!”
  并不是很想见吕布。
  见多了头疼。
  ——
  吕布也不想看王允那张老脸,接到张祯,立时回转。
  为方便说话,每次有机会与张祯独处,他都带来金华皂盖车。
  在车里不无幽怨地道,“神悦,我就快出征了,你也不多陪陪我。”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