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8章
但他没反肯定不是因为忠诚度比较高。
了然道,“韩遂的家眷跑了,马腾的家眷没跑?”
马超可以坑他爹,但他爹估计不会坑他。
何况,自从来到长安,马超就得到了吕布的重视,屡次立下战功,前程似锦。
马腾凭他就能光耀门楣,犯不着冒险作乱。
韩遂的儿子就比较普通,文才、武艺都一般,只是个没啥存在感的侍中。
陈宫面露愤然,“正是!”
羌、氐生乱,他想得通,毕竟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可韩遂图什么?朝廷对他已经够宽厚了!
张祯倒不奇怪。
这人呐,一旦尝过大权在握的滋味,就不太甘于平凡。
朝廷对韩遂是很宽厚,可他曾统领十多万大军,哪甘心当个被看管的普通将领?
她现在只奇怪一件事。
“韩遂的家眷怎么跑的?”
马、韩两家是人质,朝廷表面优容,实则早安排人盯着。
正常来说,唯一能跑的是马超,因为他随军,有机会。
结果恰恰相反,能跑的没跑,不能跑的反而跑了。
陈宫面有惭色,“朝中有人为内应,将韩家众人扮成家仆,以出门游玩为名,送他们出了关中。”
神悦托付朝事,他们却捅了这么大娄子。
有何面目见她!
张祯安慰道,“公台叔,这种事谁也想不到,不能怪你们。”
陈宫长叹一声,还是很惭愧。
贾诩倒面色正常,喝了口茶,淡淡道,“内应是黄门侍郎吴友,收了韩家两千金。三族尽收资财,贬为庶民,发往辽东,五代不得入仕。”
高顺想杀,但他觉得,有时候死亡不是惩罚,无望地活着才是。
就不知道,吴家还能不能绵延五代。
张祯:“......这处置很妥当。”
文和叔行事,一如既往的绝户计风格。
又对陈宫、高顺等人道,“看住韩遂家眷,只是治标,要想治本,还得治他本人!”
所以家眷跑了就跑了吧,不重要。
之前她就想着,凉州得来波大的,不然稳定不了。
这个时期,那地方其实很乱,胡汉杂居,军阀林立。
灵帝时的司徒崔烈就曾提出放弃凉州,灵帝竟然还召群臣讨论,若不是议郎傅燮强烈反对,凉州可能就真被放弃了。
史书上对凉州混乱记载不多,只是因为中原打得更精彩。
而张祯当然也不可能放弃凉州。
不但不放弃,还想往外扩张,不,不是扩张,是经略!
前两年她没怎么管凉州,一是因为太忙,二是因为皇甫嵩勉强能镇住。
现在必须得治韩遂,以及相从的军阀,还有羌、氐两族。
氐族眼下不如羌族嚣张,但五胡十六国时期,建立了成汉、仇池、前秦、后凉等政权。
羌族,则是八百多年后西夏党项族的祖先。
总之都得治。
第345章 因为皇甫老将军
综合各方面情报,张祯总算弄清了西凉反叛的大致情况。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西凉也如此。
羌、氐两族虽然归附汉廷,却并非自愿。
——谁会自愿头上多个统治者?
要论起他们归附汉廷的历史,那真是小孩没娘,说来话长。
先说羌族。
西汉初年,国家刚刚恢复生机,内部又叛乱不断,整体国势较弱,而匈奴则日益强盛。
因此西域诸国都被匈奴奴役。
匈奴还在西域设置了僮仆都尉,“僮仆”指的就是奴隶,意思是西域诸国都是匈奴的奴隶。
羌族就是其中的一支,某些部落被匈奴欺负得没了活路,迫不得已,请求归附汉朝。
当时正是汉景帝当政,接纳了他们,令其迁徙到凉州狄道、安故、临挑、氏道、羌道等地。
后来到了汉武帝,国力大幅度增强,对匈奴的政策从被动防御变为主动出击,又天降将星霍去病,以消灭匈奴为己任。
按理说这没羌族什么事儿,但大部分羌族部落,依然处于匈奴的统治之下,与匈奴一南一北,对汉朝出击匈奴形成很大的威胁。
因此汉武帝采取“隔绝羌胡,使南北不得交关”的政策,设置酒泉、武威、张掖、敦煌四郡,沿祁连山脉依次排开,以监视羌族动向,使其不能勾结匈奴为祸边境。
这对匈奴和羌族都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因而经常偷偷联系,只要一有机会就作乱。
然而这没什么大用。
汉廷正鸿运当头,屡次大败匈奴,又加强了对西北边地的掌控,不像之前那般管理松散。
无奈之下,匈奴、羌族中的一些部落只得归附汉朝,另一些则迁往更远的地方。
但不管是归附的还是远迁的,都认为水草丰美的河西走廊原本属于他们,一直存在反汉情绪。
后王莽篡权,威逼利诱西羌首领内附汉室,并献上西海之地。
而且他还做了一件事。
此前,汉宣帝在此设置金城属国,以藩属的方式管理西羌诸部落,王莽废除此项措施,改设西海郡,下辖五县,以郡县的方式统治西羌。
这引起了羌族极大的不满。
王莽末年大乱时,羌族趁机夺回西海故地,西海郡也不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