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1章

  这是刘焉的长子和次子,三子刘瑁一直跟在其父身边,之前刘焉又以得病为由唤回四子刘璋。
  这两位刘氏兄弟,一直在长安暗中观察,四下钻营联络,这次提前一步得到益州消息,差一点就让他们偷跑出城。
  两个黑黢黢的轮廓在地上动了动,又静止了。
  “太尉,这二人自被抓关押至此,数日一话不说,一饭不食,现在恐怕是饿得没力气了。”荀颢报告。
  “不食怎么能行?想是狱中饭食粗陋?”荀柔声音低缓,“为二位公子准备些素食豆羹景文,你可知附近哪家食铺滋味最好?”
  刘焉这些年,稳当在益州作土皇帝,少不得有这二人上下钻营打点说起来他还得谢谢他们,给他减了不少麻烦,否则还要给那些公卿争辩,为何不能伐蜀。
  荀颢转头看了眼牢中悄无声息的二人,恭敬答道,“东面新安里,有一户杜氏食肆,都用当年新谷,自种的葵菜、藿菜比之别家,更添肥甘。”
  “让人买些来。”
  “唯。”
  “要杀就杀,作何姿态!”牢中传来一道有气无力的声音。
  “阿弟!勿与他们多言。”另一人也道。
  “二位公子如此虚弱,怎么回去成都祭奠汝父?”荀柔分辨出两块人形马赛克的身份,温和道。
  “你愿放我们回去?”到底还是弟弟刘诞沉不住气,抬起头。
  “如今刘益州故去,益州无长官,朝廷当然要派人前去,二位正可以随行。”荀柔缓缓道,“否则蜀道难行,二位要回益州,也是艰险重重。”
  狱中沉默片晌,刘范开口,“敢问太尉,朝中那位重臣将出任益州?”
  “刘益州在任上,诛杀豪强,安定百姓,拔擢贤良,颇得人心,刘公子为益州之长子,一直任左中郎将,克尽职守,冲亮允直,当能承既父业,为朝廷牧守一方。”
  “什么?!”身躯陡然挺直,纵使看不清表情,依然能让人感受对方的震惊。
  “两位公子好好休息一晚,明日清早起,可就要赶路了。”
  ……
  “贾公,叔父来信,让我们立即整肃兵马,带一万精锐兵士赶赴成都。”荀襄身着皮甲,手持书信,大步走进军帐。
  贾诩不徐不疾的起身,先拱了一拱手,等了一息,等到张绣和徐晃追进来,这才开口,“刘君朗一死,太尉要收回益州了。”
  “从武都往益州成都,若论快当属阴平道,刚氐道。”荀襄道。
  “可依本地商人所言,此道转折峡谷,道路狭窄,多为栈道,数处失修,行商或可以,骑兵通过却困难。”张绣接口。
  “故我们前来寻贾公商议。”荀襄道。
  贾诩捋了捋须,“如此不如走陈仓道,经汉中如蜀?”
  “这汉中不是还有张鲁在嘛。”徐晃当即道。
  “我不是惧战,只是怕延误时机。”荀襄立即道。
  “荀将军既然都不惧战,不如试一试老夫之法?”贾诩袖着手道。
  荀襄不由蹙眉头,她如今独自领兵,自然也明白将帅决断的重要,行事越发谨慎。
  汉中平原与蜀中沟通紧密,相信来往的道路也修葺整齐,可张鲁拥兵数万,汉中人口也逾十万,要是动了刀兵,她手中不到两万的兵马,应对起来就吃力了。
  更何况,她没有公开的是,叔父的信中提到,他自己轻车简从只带几百人,她这一路兵马因此非常重要。
  若是在途中折损,或者兵败势弱,都对局势不利。
  荀襄反复衡量,另外三人都站定了等她决断。
  良久,年轻的女将弯下腰,向年长的谋士长揖一礼,“请先生指点。”
  “不敢,”贾诩避礼,“愿为将军效劳。”
  ……
  “二位公子,太尉已经歇下,嘱咐二位公子,秋夜风硬,行军路险且辛苦,也请尽早休息。”
  军帐之内,行军司马张既拱手,向刘范兄弟传达命令。
  “又不许见?”刘诞双眉一扬,便要起身,被兄长刘范一把拉住。
  “多谢张司马传告,太尉既然已歇下,我们便不打扰了。”刘范坐在行军榻上,客气道,“改日得空,请司马来帐中一叙。”
  司马再揖,揭了帐出去,露出一线秀丽的山岭风光。
  只是连日路途都是,帐中二人谁都没心思欣赏,任凭风景又被掩去。
  刘诞向后一仰,军榻被压得一摇,“太尉这是何意思?一路行来,都不与兄长见面,我们要这样到成都?”
  “你方才该客气一些,张德容是荀太尉在陇右策试请点的第一,这次随行为司马,每次前来传令,恐怕要留在益州,日后要与我们常相见的。”刘范拖了靴上榻。
  连日跋涉,风餐露宿,三日方扎帐一歇,他也是贵胄公子出身,也觉得艰难,只是心中知道轻重,这才勉力坚持。
  “荀太尉连太守都准备齐全了,兄长这个益州牧,还有什么意思,这不跟长安的皇帝”
  “噤声!”刘范严厉道。
  “餐饭已备齐,敢问是否送进去?”
  刘诞神色不由露出一点惊慌。
  “送进来。”刘范向他摆摆手。
  “阿兄……”待送食的军吏离开,刘诞不由露出紧张。
  “几十岁了,还不会谨言慎行?”刘范训诫道。
  “我也不知如何…”刘诞讪讪端过餐食,他过去不会这样沉不住气,近来几日也不知怎么,越是接近成都,心中却越来越忐忑,“兄长,毕竟我们不曾去过益州……”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