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
接任的沧州都督周旋不过沧州知州,沧州知州没有可以掣肘的人,又天高皇帝远,开始了贪墨之行。
沧州经济落后,每年都有一大笔明京城来的补贴银子,这笔银子由女帝信任的禁军亲自押送,避免了被层层盘剥的命运,可惜,这笔银子押送到沧州州府后,就被沧州知州想着各种法子贪墨了,起初只贪一点,后来发展到连边军的军饷都要贪。
沧州新任都督只擅长打仗,不擅长官场上的弯弯绕绕,几次讨饷都被沧州知州以经济建设朝廷拨银不足打发掉了。
沧州都督与边军因为上一任都督的缘故,对大凌朝无比热爱敬仰,想着朝廷既然苦,他们做臣下的也不能拖累,于是自己想办法,先带着手下兵将勒着裤腰带过日子,后来实在艰难,就干起了马贼的活计,佯装成马贼去打劫外域的商队。
这原本也是一种开源,可惜他们战力太强,不过劫了一年半载就吓得商队换了行商路线。当马贼不行,沧州都督想不出多余的法子,眼看着兄弟们都要饿得不能行军练兵了,只能在军师的建议下,写了一份密信去朝廷哭穷。
女帝这
才知道沧州知州贪墨一事,立刻派了钦差查案,查实之后,将沧州知州和勾结的当地豪族抄家斩首,抄出的钱财多数充作了军饷,但沧州知州生前挥霍无度,所剩军饷不过原来五成,都督府依旧需要勒着裤腰带过日子。
女帝拨了新的银子补足军饷,此后每年都会派御史台官员去沧州坐镇,官员半年一换,加大行贿成本。
军政财权必须由两方势力掌握才能互相制衡,都督府掌管边疆兵马,所以财权掌管只能落在州府身上。
女帝为鼓励沧州知州发展经济,将朝廷原本的补贴削了一半,剩余一半需要沧州自己经营来补贴,财政和军饷的一半压力都落在了知州州府身上。
因此,后来几任沧州知州过得很穷苦,就算被暂时分配到沧州,也要尽快找关系调走。
温雅来到沧州的时候,任务非常严峻,沧州州府已经拖欠都督府将近三年的半数军饷,百姓们过得苦,也不信任朝廷,不配合朝廷工作。
她有些郁郁不得志,但是她清楚要重回明京城,必须做出一番业绩,所以再苦再难也要行动。
温雅一边与当地豪族谈判合作,一边深入民间寻找生财之道,过得那叫一个灰头土脸、身心俱疲,只来半年,就把过去二十多没吃过的苦都吃遍了。
劳碌奔波中,她机缘巧合走入一家苍蝇小馆。
温家在明京城的生活不算差,加上学习好,读书时每年都有奖学金,她经常在明京城各处搜罗美食,后来在观政期间,又吃遍了朝廷各部门的食堂,对美食颇有鉴赏水平。
到了沧州,温雅苦沧州美食荒漠久矣,可惜客观条件限制,无论多么不适应的食物为了饱腹也要吃下去,直到进入这家苍蝇小馆,她被一份大盘鸡折服,成了这家苍蝇小馆的常客。
温雅因此与秦无病结识。
原来秦无病是这家苍蝇小馆的主人兼主厨,以他的本事应该有很多酒楼想要挖人,可惜,饭馆上一任老板生前得罪了当地的一位餐饮大鳄,秦无病纵然厨艺非凡,无权无势依旧只能蜗居于此,艰难过活。
温雅看到了商机,以秦无病的非凡厨艺,只要给他一场东风,他能带着沧州美食为温雅赚得超额利润。
温雅开了一家高端酒楼,聘请秦无病当主厨。按照明京城最火的经营套路,会员分级、饥饿营销,用无与伦比的美味、高人一等的优越感,拿下了当地不少世家豪族,成功撕下餐饮业的一块大肉。
赚到第一桶金以后,温雅又瞄准了平民市场,把明京城的各种小吃店、快餐店、奶茶店都办了起来,既解决当地就业,还拉动了当地消费。
在沧州实践成功后,温雅与工部联系,要来了水泥方子,联合当地世家豪族开始修路,以工代赈,提供就业,修完路就鼓励秦无病带领一大批餐饮业开拓州外餐饮市场。
秦无病颇有经商才能,出海之后不仅仅经营酒楼,还做起了香料、调料、鸡羊牛肉等生意,为了方便经营,沧州万好商行正式成立。
不过短短三年,秦无病就成了沧州与附近州城的纳税大户。
沧州的经济由餐饮业的兴起,但这样的发展只在沧州附近的几个州城中有竞争力,发展很容易到达上限陷入瓶颈,必须要趁着这个势头进行改革,开辟出一个比餐饮更广更大更能沉淀财富的产业。
沧州地广,土壤肥沃还有充足光照,非常适合农业发展,如果大批种植的经济作物能广销大凌全境,那将是一笔巨大又长久的财富。
温雅有了头绪,开始请教农业司的同窗,发现沧州光照充足、土质肥沃非常适宜种植各种作物,她要了一批种子,在请教当地农户与农部后,开始试种一批作物。
试种效果喜人,温雅决定推广到全沧州境内,对沧州百姓发布经济作物收购计划的同时,还劝说都督府合作,拨一部分兵团参与耕种。
沧州地广人稀,要在全境推广种植经济作物,需要巨额资金,棉花这类新型经济作物从未在沧州种植过,虽然试种效果不错,但大面积推广依旧存在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