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9章

  “这么宽一条河放在这是做什么的?”
  参与过建造的人赶忙站出来解释:“这你就不知道了吧,此河名曰护城河。护城河宽二十五米,深四米,如果有人想从这河面游过去,瞧见城墙上的弩箭了没,一通箭雨过去,保证能将河里的人射成刺猬。”
  问话的人不信,“你怎么知道?”
  那人似乎就等人问这句话呢,自豪道:“当初延越的祭司大人当着我们的面说的,还让城墙上的士兵示范了一波箭雨,那阵仗可不是我等凡人能抵挡的。”
  完事他指着那河面的铁索桥,介绍:“看到铁索桥没,等夜晚的时候,铁索桥会通过里面的机关提起来,到时候谁也别想进入延越内城。”
  问话的人望河兴叹:“真是太巧妙了,也不知是谁人想出来的。”
  能让大家讨论的何止这些,秋季交换集会的品类更多,出现了好些没见过的新鲜玩意,直让小部落的大呼开眼,让大部落的想法弄到更多资源交换。
  按照之前商议好的,延越此次秋季交换集会分为内市和外市。
  外市和夏季交换集会一样,但内市却设在内城。又叫许多对延越城内好奇的部落惊喜不已,以为可以看到延越内部了。
  穿越铁索桥先进入一个半月形的建筑,听延越的人说,这里叫做月城。通过月城向内走,就进入了四四方方的瓮城。
  瓮城面积相当于大半个足球场的大小,与城墙连在一起。但要如何形容这里呢,压抑,压迫感十足!
  它无论样子还是功能,都更像是一个高耸的囚笼,四面的高墙上除了结实厚重的大门,就再无其他。
  但凡有一些头脑的人,便知道这样的地方极其危险,如果是己方攻入这里,定会九死一生。因为,只要几波箭雨射下来,那瓮城中的人十有八九都要交代在这里。毕竟,城门狭窄,即使要逃跑一时半会儿也无法全部逃出。
  事实也确实如此,瓮城内设箭楼、门闸、雉堞等防御设施,为得就是给进来的人来一次“瓮中捉鳖”的体验。
  来人终于通过瓮城进入延越,但仍无法深入,直接右拐去了内市。
  内市又名西市,青砖黛瓦,斗拱飞檐,一个个悬挂牌匾的铺面窗明几净,中间的道路由水泥铺就,宽大概六七米,足够十来人并肩而行。
  如此气派的建筑,他们哪里见过,里面售卖的物品更是五花八门,有的要是没有人介绍,根本不知作何用处。
  纸坊、书斋、药铺、酒家应有尽有。
  售卖布匹的地方,除了夏季交换集会见过的彩色布匹,还出现更柔软保暖的料子—棉布,价格比麻布贵了三四倍。
  担任谁都知道,这要是城里的大人见到,肯定要抢着交换的。
  除此之外,还有洗漱用得东西,肥皂、香皂、澡豆、牙膏,个个都是能将人梳洗干净的,尤其是澡豆和香皂,老远就能闻到香味。做过游商的一些人都能想象到,那些大家族的姑娘夫人见了这些东西会是何种表情。
  内市的物品样样都好,只是全部需要用铜钱结算,可愁坏了要交换的人。
  第106章
  比起肉眼可见的外部变化,延越内部悄然的改变也十分惊人。
  秋季交换集会之前,部落人数就突破了四千。一开始内城只占三分之一,这还是将留越、原水迁至内城之后才达到的比例。
  之后又在外城选了一些能力好且人品不错的迁至内城,最后让内城人数达到两千三百多人。
  当然,占据另外三分之一的役人也有所调整,不论来延越的时间长短,但凡表现积极且对延越有归属感的,一律颁发了外城户帖,并没有让他们服役满两年。
  而那些奴性强,觉得没了鞭子抽又吃喝不愁,故意变得懒散的,则是以役人的身份发配到了西边,做石灰石开采的工作。
  延越对水泥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石灰石开采是个大工程,正好由他们负责。
  好在如此想的占少数,最后只有二百多人在西边挖矿,而留在延越主城的,没有役人只有内城外城居民。
  其实,厉如此安排也有自己的用意。
  外城都是外来势力,并不能算稳妥,如果将获得新身份的役人打散投放在每个部落中间,正可做权力对冲。两股势力的摩擦也好,竞争也罢,内部肯定不能是一块铁板,必然让双方形成互相监督的局面。
  而且为防止这些下放的役人没有话语权,除了令官外还设里长,令官由之前部落首领担任,里长则是由部落从役人中选择比较信重的人。
  原部落的人不敢瞧不起役人,毕竟他们在延越待的更久更受信重。而役人刚获得新的身份亦是不敢张狂,所以两方也能表现的相敬如宾。
  后面如何融洽发展,就需要看他们自己的。
  建立了这种相互制衡的关系,便于延越内部的消化吸收,毕竟快速发展的根本还是人口。
  现在外城已经不再用族的概念,总不能来一个部落就叫一个族,那以后延越不得搞出八百个族。
  外城现在都是圈地建村,以前是什么部落,现在就是什么村,一眼望去井然有序。
  既然叫村,自然不能再住以前的半地穴式的小窝棚。之前在役人分派下来后,就开始给他们留小半日的时间建房。
  这些新加入的役人有建房经验,自然成为主力,也让他们的融入更为顺畅。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