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章
以前他们这些人看书只看理论,做实事了才有照着书上方子做实用之物的动力。
秦汉都在发生着微小的改变,唐还没有影子,大隋唯一的变化,可能就是李世民庄子上那些试验田了。
朔方郡建立后,李世民告别了刘彻,回到自己的世界。
对窦夫人来说,仍然是眨眼间的事,告诉她离开一段时间的二郎没动,就是又换了身显大的衣服。
因为李世民这时候仍在长个子,去的时候衣服就撑坏了,后来还又长高了一点,根本没法穿原本的大小,只好穿着汉时衣冠回来。一回来人缩水,衣服就又显大了。
没得说,再次起身换衣,窦夫人都觉得有点好笑,但也想象得出儿子恐怕离开是真的有事,一待待得个头都明显变了,肯定不是三五天,甚至三五月就能做到的事。
待李世民穿好衣服,在她而言几分钟时间都没有的又腻过来“好想阿娘啊”,她又是心疼又是想笑,无奈地摸摸二郎的脑袋,问:“你去做什么了?”
李世民一翻身坐好,正经地道:“儿去进修了,在汉军中知道了打仗是怎么回事,还做过斥候,为大军前哨,探得不少匈奴的踪迹,回报于卫青将军。”
窦夫人整个人都呆住了。
她随口一问,哪里想得到会听见这样的答案,听听这说的都是什么啊?
要不是儿子真有奇迹显现,她必当孩子是发癔症了。现在既然不是发癔症,窦夫人心中一动,按捺住满心的躁动,附耳轻声:“二郎,你是要反吗?”
李世民搂住母亲肩头,同样附耳轻声:“我不想等父亲反了,但我不会冒进,会看有没有机会。阿娘,你等我为你报仇。”
窦夫人按住心口,重重地点了点头,又听李世民道:“儿现今就想在这两年里弄个实职,让母亲以照顾我的借口留下,以后不要随父亲去涿郡,免得在那里染病。”
窦夫人已经听他说过自己染病身亡的事情,没有惊异,微微点头。她原本打算到时多加几分小心,但若儿子有了实职,这样的年岁,她不放心留下照顾也是正理,自然就不用去了。
谋划实职,他现在的年纪是个大缺憾,所以李世民把重点放在了庄子上的试验田,打猎都不去了,全心全意地守着。他教的学生也分流了,学习一般体格也不行的,让他们转行学点实在的手艺,农学就挺好的,他们也乐意学。身体弱学得也一般的,他收来的新学生就交给他们启蒙,总归不能闲着。
很快就到了麦收时节。
他的庄园虽然不大,但也仅是相当于普通人的不大,在庄园内选五十亩地再封锁起来还是很容易的,所以在小麦长成前,外人并不知道他在庄子上捣鼓了些什么。
其实不止是小麦,他也划出地方,准备抄秦汉两边的方子,把一些工坊放在这里,带着学生们先学着做,以后有机会了,就把人派出去赚钱。
为防着父亲不满,李世民也同李渊说过一声,道是自己育种了几年有所成,要在庄子上种地。李渊前些年外放,也不清楚儿子在家玩什么了,更没放在心上,只当他玩闹,反正也算是正经事,哈哈一笑就过去了。
哪里想得到这小子胳膊肘外拐,串通岳父去哄皇帝,哄他这个亲爹都算是附带的,不忠不孝都占全了。
李渊今年没在随驾去江都,留守东都,公事就闲散了,天天早早回家。这天本来还在外面磨时间,家里夫人打发人来跟他说,让他早回,有事与他说。
那就回吧。因为下人传达的夫人之语没什么急迫的意思,李渊晓得不是大事,心里并不着急,只是找个借口提前溜号。
待回了家,他边在婢女的服侍下更衣,边问妻子:“家里有什么大事,特意叫我回来?”
“不能说是大事,但又或许不仅是我家的大事,所以妾身不敢作主,还是要叫郎君回来看看。”
窦夫人从容取出一根麦穗,递给了李渊。
李渊哟了一声,问:“这是我们家中庄园所出?夫人,我们唐国公府还不必用这个手段迎合上意。家中田地出了嘉麦是好事,今年该是丰收吧?”
窦夫人摇了摇头。她已经不在讨好杨广的事情上劝李渊了,反正儿子要反的,现在让儿子讨好杨广才是正事。看李渊还没明白过来,她微笑道:“是我给二郎的那个庄子。二郎说是与郎君讲过,他前些年自己种着玩,我也没在意,今年在庄子上种了五十亩,都是这样的。”
李渊一个哆嗦,脑子里把夫人最后一句话重复了一遍,低头又去打量那根他以为是祥瑞的麦穗。
作为祥瑞它是太合格了,比李渊概念里的祥瑞都要出色。麦穗本身就要比正常的长,麦粒多又,打眼一看能有差不多三十粒。
一亩地下来,怕不是四百多斤才打得住?五十亩地都是这个,开什么玩笑啊!
刚换了衣服的李渊坐不住了,反正回来得早,立刻又要出去,“我得去看看,二郎别让奸猾之人唬了,传出去叫人笑话,有碍他的仕途。”
窦夫人也更衣同行,与李渊一起来到城外的庄园。
车马在庄园外就被拦住了,两个脸上还带着稚气的少年举着木枪拦人,“育种之地,不得擅进!”
李渊气笑了,喝道:“你们是二郎的学生?咦,你不是曲四家的三郎?不认得我了,速速让开。”
<a href="https:///tuijian/guchuanjin/">古穿今 <a href="https:///zuozhe/omx.html" title="南林烟" target="_blank">南林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