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4章
嬴政还曾经担心地让太医给他看过,韩非表示自己没事,而且都怪李斯官迷心窍,以李斯的文笔和敏锐还有那能打十个的好身体,要是肯专心做这个事,哪还要他拖着病体耗费心力。
他请求嬴政,如果自己死了,那治理天下的事,有张苍也可以了,一定要让李斯盯着修史的事,不能让儒家仗着人多偷偷塞私货。
嬴政:……
嬴政答应下来了。本来这个事他自己也很重视,确实要信得过的人盯着。李斯的“前科”也让他不放心,等李斯年纪再大点,是得让他退休,到时候发挥余热去干这个活也不错。
不过现在还不行,现在正是李斯得用的时候,他十分倚重,不能弄去修史。
这两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开始不过两三年,离结束还有很久很久,嬴政甚至怀疑到自己历史上的寿终之时,他们连初稿的一半都没搞定。
需要的人也很多,各派有名望的老师们带着学生边读边整理,并动笔开始撰写。经过几番争吵后,会有一个大家都不能说满意的初版,然后再争再改。
这个改的过程可能要先经历自己内部各派,再拿出来与别的学派争,很是麻烦。
于是又有学者不愿意自己所写埋没,干脆借大秦的藏书干私活。自己写的也留着,将来自己整理成书就是了。
并且这么多学者文人聚集,他们平时也会写一些文章。如今主要还是雕版印刷,活字印刷要识字工人,大量办出版还是有点不现实,只在咸阳有一家活字印刷坊,正准备搬到外城,改建成真正的印刷厂。
而无论哪一种印刷方式,都不会什么人的文章都印。
种种种种,就诞生了抄写检校的需求,咸阳需要大量读过书有闲时间的年青人替人抄书,替人校对。
一批人有了出路离开了,就需要新一批人的填补。
去年一场考试之后,走了一批人,便有了需求。郑羊通过长安县的亲友知道了这件事,就人托人的,给自己辖下的少年们找了这么个机会,让他们来咸阳见识一番,在咸阳找到可以继续读书的地方。
现在三个月了,大伙也都安定下来,找到各自的去处了。
许衍并不十分擅长自然科学,他学得好的是律法,在学室中不仅背诵得好,分析案例更是有悟性。学室的师长不是法家的,对律法并不精通,推荐的时候就把他捎上了,让他到咸阳城找个好老师学习,律科每次开考,考上去做小吏的人很多,老师觉得他出来学一学,大有希望。
许衍现在就在一家私人办的学室里学律,他果然有灵性,很快就发现即使还没有去考吏,他也有生财之道。
他把专利相关的律法背熟了,瞅着老师心情好的时候多请教,抄来了老师所拥有的案例。
现已经做成了两单生意——大秦不鼓励明清时代的讼师,判案还是官府的事,没有讼师插手的余地,但申请专利的人需要写申请书,就得懂行的人来指导了。
许衍就干这个,目前整个大秦需要申请专利的人,可能都集中在咸阳了。少府在藏书里挑出来的东西,简单点的专利都归国家或者说皇室所有,难的一般人复原不了,能复原出来的可以分享专利,就如著名的女侯陈苇。
宫廷少府之外,嬴政也想鼓励他的治下百姓多用用自己的脑子,不能全靠抄现成的,抄习惯了他也怕失了进取心。所以他并没有一股脑把什么都放出来。
现如今,大的发明没有多少,但小发明已经渐渐出现一些了,外地少见,集中在咸阳。
许衍做了两单生意,有了点名声,后面想来更容易接到类似的委托。而且一般申请专利的人就是觉得自己能挣到不少钱,所以这生意收的费用也略高,偏偏发现商机的律科学生少,许衍嘴严得很,拿到钱闷声不说,只偷偷告诉小姑母了。
许狸也在那家制衣厂找到活了,他们在咸阳过得还挺宽裕,就是房租太贵,只在外城的外围,几乎是郊区的地方租了个单间,许狸平时住厂里的宿舍。
她来得巧,这家制衣厂新开,所以才会大量招女工,而且制衣用的是同样新出的脚踏式缝纫机,所有人都不会,因而招的时候只看手脚是不是协调灵活,会不会针线活就收,不要求什么特殊的技能。
许狸成功进厂,培训一周就开始做简单的缝制工作。时间长了她才后知后觉的庆幸,真是来得巧啊!她本来以为找不到工也能织毛衣卖,住下来才知道,咸阳这边民间已经没什么人干这个活了,城里人有别的活做,偶尔织一件是自家穿的。
没人织,厂里自然也不在城里收了。
还在收毛衣的地方都是比较穷的乡间,乡间妇人别的挣钱路子少,仍然愿意花时间干这个。
要不是制衣厂招工,她找份工可不知道运气怎么样,能不能找到了。
这几个月她不光学会了操作缝纫机,还暗暗的偷师学剪裁。要是大侄子有出息能做个小吏攒下钱,她就买个三四台缝纫机运回老家去,也办个小制衣厂。别说,还真得武都这样民间富裕的地方才行,换成那些穷一点的地方,成衣没人买的。
新开的制衣厂是独门生意,咸阳的人当然也买得起成衣,生意一时火爆,许狸她们加班加点的干,工钱都落下不少。休沐日,许狸便带着钱回去,准备带侄子出去一起吃点好的。
<a href="https:///tuijian/guchuanjin/">古穿今 <a href="https:///zuozhe/omx.html" title="南林烟" target="_blank">南林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