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5章
不然呢?这事还要犹豫吗?显然这是太子新立,在建立自己的班底啊。他们有幸跟微服来此的太子共事一段时间,得了太子的认可,有了这样的机会。
多犹豫一秒都是对前途的不敬!
而且曹参很清楚萧何是个多不愿意惹事只想好好干活的人,他在咸阳,如果太子招了皇帝的忌讳,萧何不可能写信来让他们去的。萧何自己都要想办法跑路。
太子强逼,写出来的信也不会是现在这样的语句。别人可能看不出,曹参跟萧何共事多年,交情深厚,他看得出来。
所以他火速辞官跑路要去关中奔前途去了。
这事没保密,在沛县已经传开,成为沛县近来最大的新闻和传说。吕文虽然不知道详情,也知道太子曾经在沛县做过小吏了。嬴政知道扶苏想招揽沛县的人,让他不必隐瞒身份,这事没什么好保密的,对扶苏的声望也有好处。曹参便将信给县令王义看了,连王义都被震得不轻,回想起自己指使“苏思”干活,自恃前辈对“苏思”教导的种种,人都傻了。
吕文就更不要说了,现在就是特别后悔没早点把女儿送到王家去。早点成事,现在就算王陵去了关中,难道就借不到他的势了吗?
其势只会更盛啊!不管女儿是留下还是跟着走,他们吕家都可以借到“太子亲信”王陵的势头,在沛县就不算是个没根底的连春耕都雇不到人的外来户了。
现在来不及了,王陵哪还有心思办什么纳妾的事,直接回绝了他。
影响还不止于此,跟当初征召青壮远征的时候一样,刘邦和雍齿两人的号召力,带动了不少丰沛的青壮一起跟着离开。
现在太子虽然没征辟更多的人,可一样有人愿意跟着王陵和曹参去关中闯荡一二的。未必要做太子的家臣门客,能做曹参和王陵的门客也不错,便是不做门客,有两个带头大哥,本来就想去咸阳的人就有主心骨了,敢去做生意搏出头了。
尤其是王陵。刘邦在丰邑的时候也在王陵之下,是到了沛县做亭长之后才算独立出来。但没多久,他就离开了沛县。
所以王陵作为游侠头目本地大豪的声望是独一无二的,愿意跟他走的人很多。王义都不得不找王陵说一声,让他劝劝,人都跑了他沛县还怎么发展啊?
种地本来就缺人了,他还想开新工厂和作坊呢,就瞄上这些不乐意种地的青壮汉子了。
王陵劝了一堆,又安排了新顶上来的小弟管他们,才算把这摊子事解决了。
这么一搞,吕文现在连送女的合适人选都找不到了,天天在家长吁短叹。吕雉也很茫然,见父亲如此多日,实在忍不住了,向父亲询问:“兄长也是自幼读书,粗通武艺。父亲天天想着在沛县寻人依靠,为何不让兄长去参加吏考呢?”
“你懂什么,现在哪是那么容易考的。”吕文斥道,又复叹息,“不是当年了,当年秦国初治天下,处处空缺,凡是去考的多得了官职。现在空缺少,报考的又多,录上的便少了。再者,现今沛县就算走了些人,也从下面提了人补缺,转眼就没了空职。你兄长就算录上了,也要去外地赴任。”
他在老家待不住,便是因为仇家势大。秦律虽严,也不是所有地方都能顾到,单父县就是如此。当初单父县吏考,吕家和一些人家一样在观望,没去考。后来想考,试卷却不再送到咸阳,只在地方上筛选了,这就给了人做手脚的机会。吕家得罪了人,自然考不上。
不然,吕文觉得自己的次子或许是真的不行,但长子不应该的。再后来就不好说了,就像他告诉女儿的那样,吏考越来越难,空缺还少,即使能考上郡里组织的,也得去外地任职,于是长子也放弃了。
现在一家避仇搬到沛县居住,就更不能让儿子离开了。他一个外来户,没有亲族相帮,亏得还算有些钱财,加上两个成年的儿子,勉强能立住脚。若是儿子再去了外地,一个外地小吏能在本地有什么威慑力,他家还不让人欺负死。
便是县令公正能护着一二,还有家里的事呢。他年纪也不小了,没有儿子帮手,他怎么把家业管下来,靠他一个老翁天天家里地里的看着吗?
光是雇人耕地,协调商量租借铁牛的事,两个儿子腿都要跑细了。换成他带着次子这个不成器的来主事,他寿命都要熬得短一截。
要不然,他也不至于在寻不到合适人选之后,宁愿名声不好,也要用女儿换个吕家在本地能依靠的人家了。
吕雉茫然了。兄长不能指望的话,父亲能找的县吏都走了,这样似乎对她是好事,父亲找不到人选,只能给她寻一门好好的亲事了。但是她心里没底,还是担忧。
而且家里的情况她多少也知道一点,虽然不像在老家一样有仇家针对,但处处小事得不着方便,积累下来就成了困扰。今年的春耕都差点误了。
家里不好,她也不可能好。
如此一来,吕雉更没心思出门了,只吕媭年少不知愁,他们老家单父县没有关中的秦吏去主事,也不挨着彭城这样新兴的工业城市,别看还不到十年,已经比沛县落后一大截了。
吕媭来沛县看什么都新鲜,见天的出去逛,回来叽叽喳喳说给两个姐姐听。还想学人孵小鸡,偷了几个蛋,在被中把蛋捂臭了才被发现,叫母亲臭骂了一顿,禁足了十天。回头还是出去瞎逛瞎玩,一点没收敛。
<a href="https:///tuijian/guchuanjin/">古穿今 <a href="https:///zuozhe/omx.html" title="南林烟" target="_blank">南林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