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7章
话毕,整个永寿宫静得可怕。
静到能听清祁皇后越来越急促的呼吸声。
殿堂内外所有人都大气不敢喘。
直到——
砰砰砰——
接连摔茶碗的声音。
殿堂内外的人才敢轻轻喘出了一口气,今日当值的倒霉蛋已经提心吊胆端来了青铜盆,攥着擦地的棉布,在其他人怜悯的视线中抖着腿肚子进去了。
堂内传来祁皇后暴怒的声音:
“本宫不信!叫太子,我要听太子说!这是从哪里请来的大儒,请来的什么大儒!”
随着又是祁皇后的声音,改了主意:
“慢!让太子也去乾清宫!”
砰一声——
是铜盆摔在地上的声音,接着就是宫人砰砰砰的叩头声。一下下磕在青砖地上,听得殿外的宫人都不敢大声喘气。
“废物!都是废物!”
“还不给本宫更衣,去见陛下!”
“误了本宫的事,你们都给本宫死!一群没用的废物!”
而祁皇后着急见到的太子萧淮,此时正冷冷站在丹陛之上,看不出情绪的目光望向前方。一旁的秦兴垂头屏息侍立。
远处红衣的郡主,正朝着群臣之中,玄色深衣的宋大人招手。
秦兴默默抬头看了一眼。
阳光下,郡主看向宋大人的目光,真是扎心呢。
第94章
大礼议正了名分,再次确定了正昌帝一脉只能承继仁宗一脉,尊其为父。当称呼已逝献王为叔父,称呼北边封地的献太妃为婶母。
此为凌驾于血统之上的——大礼。
宋晋一战成名。这场精彩至极的大礼辩迅速传遍整个京城,从大周京城向四周传播开来。但有学堂学子之处,无不揣摩大礼辩上大儒王桢和宋晋两分的论点和层层铺陈的论据。其涉及经典之博,之细致深远,令人眼界大开,也令无数学子击节称叹。
大儒王桢不仅没有因为此辩失败名声受损,反而迎来了更多学子的推崇。多数人普遍认为大儒王桢的落败,不在学识,而在太子这方论点的先天不足。
但对于宋晋的成功,其他人就不能不打心里推崇赞叹了。
辩论高潮处,大儒王老几乎是步步紧逼,所引论据有几处就是在场名儒都觉陌生,可对面宋晋始终娓娓应对,如数家珍。
其博文广识,简直令在场人瞠目结舌。尤其是那些名儒,他们一辈子治典治学,对于宋晋此人俱是有所耳闻的,正因为有所耳闻,才越发震撼。
其能有人如此哉?
真能有人如此也!
京城长亭
太子府的人护送王桢车架出京城,归南山。送别王桢的人络绎不绝,很多在道旁朝着车辆行弟子礼。
长亭内,宋晋转身,向着车辆来处迎去。
辩赢的年轻人前来大礼送别这位大儒,这是被大周文人视作佳话的。
远处那些学子文人艳羡地看着这两人:年轻的一代搀扶着年迈的老者,进入早已备好茶水的长亭。
他们远远看着,都意识到自己正在见证着历史性的一幕。正如昨日那场大礼辩,今日长亭送别一幕,必当被后人书写。
何其幸哉,他们得以亲睹!
长亭中,宋晋扶着王桢坐下。
王桢看着宋晋,轻轻笑道:“一别经年,你果然从不曾让老朽失望。”
宋晋也一笑,再次大礼:“再见先生,还不曾谢过先生当年赠书之恩。”
王桢爽朗的笑声传出了长亭。
太子府的从人并无意窥探,这时候也只是往长亭中看一眼。其他人尽管听不清长亭中两人谈话,却都听见了王老这郎朗笑声。好几位已经开始打腹稿,如何记录这长亭中两代儒者的相见,这都是后人要考据的。
王桢看着宋晋轻声道:“分明是你当年赢了老朽,破了我的立论啊。”
说到这里他又想起当年,那时候他身子骨还强健,正游历蜀地。见到了十九岁的宋晋,处心积虑,却根本无意扬名,只为了他那几本藏本。甚至连作他的弟子都不肯。他游说了宋晋整整半个月,送出了半箱子书,这小子就一句话:不治学。
最后大约是不好意思拿了他这么多书,才说了实话:他不治学,要治天下。
“剜疮去腐,澄清海内。”王桢轻轻吐出这八个字,这就是当年宋晋的志向。一双老眼望着宋晋,光彩熠熠。
“曾经,这也是老朽之志。”说到这里王桢声音低了,带出了沧桑。曾经,他也是这样对赵廷玉说的。后来一场风波,让他意识到官场腐败,人心莫测,这根本就是一场不可能的逆行。京城的一切都让他厌恶,让他彻底灰心。
一阵风过,林木萧瑟。
王桢轻声道:“老朽没做到的,也许苍天垂怜,老朽可以看到你做到。”
宋晋起身相送,最后再次一礼:“阁老不便前来送行,有一问托学生请问先生,还望先生原谅学生冒犯。”
说到这里宋晋垂眸恭敬问道:“阁老想问,如果不是知道学生在京,阁老想知道王老这次是否会进京?”
王桢转脸看向宋晋,最后轻声一笑:“可你在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