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婚姻,一直分居[七零] 第358节
耿森森自打工作顺心,吃嘛嘛香,腰上有了游泳圈。他嫌跳绳吭哧吭哧的不好看,在前院墙上搞个篮球框,每天下班回来打球投篮。
耿森森听到声音看到二宝,就把篮球扔过去。二宝稳稳接住,手腕上抬,轻轻松松把篮球抛出去,稳稳落入篮筐内。
耿森森惊呼:“漂亮!”
二宝会投篮也是跟哥哥们学的。大宝和森森没特意教过她,可偶尔带她玩一次,这么多年下来也足够玩出手感。
二宝拍起篮球,向堂哥表示她爸在家这段时间她希望天天晚上都回家住。
耿森森点头:“我去接你。”
二宝立刻说:“临时有事我给你打电话。”
“好。”耿森森接过篮球:“陪哥玩一会儿。”
兄妹俩玩十多分钟,保姆小王告诉他们准备吃饭。
运动过后吸收好,耿森森可不想白运动,所以提醒二宝先洗澡。磨蹭到半个多小时,饭菜快凉了,俩人才去用饭。
于文桃唠叨:“不能吃过饭再洗澡吗?”
二宝:“脸上全是汗,痒痒的难受。”
于文桃把锅盖打开:“锅里的粥还热着。”
二宝把碗递过去添满,又说:“我喝粥吃菜不吃馒头。”
小王看向耿森森,他摆摆手,小王就把馒头收起来。
饭后,耿致晔和叶烦前面遛弯,二宝跟在身后晃悠。耿致晔扯一下叶烦,放慢脚步,等二宝上前,耿致晔道:“你说你要有个男朋友,至于跟着我们吗?”
“爸爸,激将法对我没用。还有,嫌我烦就直说。”二宝没好气地哼一声,“学什么不好,学人家催婚!”
耿致晔道:“爸爸真希望你有个男朋友。”
“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活法。你跟妈感情好,觉着找个对象很好,我不这样认为,可以吗?”二宝反问。
耿致晔:“那你可以跟奶奶和小王看电视去。”
二宝:“电视剧还没开始,正放新闻。您说什么新闻我不知道,还要等在电视机前看?”
外交部门发言的稿子都有可能是二宝校对或亲自写的,她确实没必要再看一遍。想到这点,耿致晔把话咽回去:“爱跟就跟吧。”
二宝爱跟,跟着俩人遛到前面小区后门,又跟俩人遛回家。
到家二宝又冲个澡,正好放电视剧。二宝看一集就回房,想想今天的工作,看一会书就睡觉。
翌日清晨,天蒙蒙亮,二宝起来背外语词汇,背累了活动一会继续,直到饭菜做好。
耿森森送她去单位,然后开车去公司。
路上不堵车,耿森森停好车,研发部的人三三两两过来。今年刚入职的员工看到车标几个圈,心生羡慕,到六楼就跟同事说:“老板对耿会计真好。”
叶烦手松,全公司公认,同事以为叶烦又买了什么,不禁问;“见着老板了?”
“没有。看到耿会计的车了。”
同事很失望,以为老板这几天经常消失半天是去哪儿玩了,然后带回来很多东西:“那车不是他的。”
“不是老板给他买的?”
同事边做事边摇头:“老板闺女的生日礼物。”只有一部分老员工知道老板的儿子女儿叫什么,这位不清楚,干脆说:“听销售部同事说大小姐单位离家远,坐公交车不方便,那是她上班用的。”
“老板的女儿这么大了?”
同事从抽屉里拿出一本时尚杂志,指着封面:“老板的儿子更大。”
“这,他不是姓叶吗?”新员工的妹妹是个追星族,卧室贴了很多明星画报,其中一张跟封面上的人一模一样。
同事:“老板姓什么?”
新员工恍然大悟:“老板的儿子是明星啊。”
“不是。”同事听老员工说过,公司还有俩大股东,一个姓常,一个是研究所,而耿大宝出场十分钟的剧就是姓常的老板投资的广告剧,于是他就从大宝为何拍剧说起,末了又问:“除了广告你看过他别的剧吗?”
新员工摇头。
跟两人背对背的员工比他俩早两年,闻言回头说:“别琢磨了。老板的儿女无论多大都不会进公司。人家学的跟咱们没多大关系。关心他们不如多看看耿会计。我感觉以后咱们公司十有八九交给他。”
新员工羡慕:“老板对侄子真好。”
组长端着一大杯豆浆拎着两根油条过来,看到不少员工神色复杂,不由得担心他们胡思乱想,犹豫片刻,去茶水间。
叶烦给公司订几份报纸杂志,可不是《读者》之类的杂志。一份娱乐报刊,一份专业杂志,还有一份政府官方报纸。叶烦那份放茶水间,楼上那份由前台交给六楼员工,员工带上去放到公共区域。
组长翻找一会,抽出一张拍到新员工面前,指着上面的人物配图,让他好好看看。
新员工不明所以,看完了问隔壁同事:“组长什么意思啊?”
“我看看。”同事接过去,大致看一眼,心下奇怪,他们搞软件开发的,跟国计民生有啥关系。忽然看到熟悉的字眼,这位员工惊得微微张口。
新员工见状问:“怎么了?”
“这位姓耿?”
两人后面员工转身,看到姓耿的全名,小声问:“像不像耿会计?”说完三人一起打量,接着面面相觑,本以为全公司老板最大,没想到最牛逼的是耿会计。
组长吃饱喝足,去茶水间刷杯子,经过几人身边,悠悠地问:“看清楚了?一天天的,看到点什么就议论。有意思吗?”
三人齐声问:“真的?”
很早以前发工资的时候组长跟耿森森聊过几句,耿森森胡扯他妈是老师,早已退休。他爸是个小官,因为男性退休年龄晚,所以还在任上。
组长信以为真,跟同期进来的同事聚餐时夸老板仁义,待侄子跟亲儿子似的。
这批人在居民区干过两年,那会儿大宝一有空就和耿森森去公司找他们玩。当时大宝说过一句他大伯和伯母在外地,堂哥住他家。
结合前段时间耿森森说过一句得回父母家,其中一名员工就琢磨,以前在外地,现在在首都,什么级别的人五六十岁了还能跨地区调动啊。
不巧有次打开电视当背景音乐,看到一个“耿”姓高官,越瞧越像年轻时的耿森森。再想想耿森森回家方向和那位可能住的地方,正好在一个方向。
前些天发工资这位同事碰到耿森森就问他爸在哪个单位,能不能帮他个小忙。耿森森憋了一会儿没憋出具体工作,该员工善解人意地说:“不好意思,让你为难了。我找同学问问吧。”
周末一块聚餐,该员工把他的猜测告诉同事兼朋友兼同学,几人合计一下,又算算耿森森的年龄,再找人打听那位“耿”姓高官夫人在哪个单位上班,结果打听到以前是老师,现在退休了,几人可以确定两人是父子。
软件开发组组长耸耸肩,啥也没说,又像啥都说了。
几人瞠目结舌。
中午去食堂看到耿森森跟他们一样打饭买菜,心说怎么看都不像高干子弟啊。
高干子弟也不都是混日子仗势欺人的。这种只是一部分。有一部分志向远大,早早步入仕途,还有一部分像严威宁,在事业单位大展拳脚,还有一些跟耿森森一样踏实工作,干自己感兴趣的事。
也有一小撮往影视圈发展。
可是因为员工不清楚,以前也没接触过年龄相仿的高干子弟,回回见着耿森森都忍不住打量几眼。耿森森被他们的视线搞烦了便不在食堂吃饭,天天中午回家。
中午都不回去,家里只有于文桃和小保姆俩人,说话都有回音。于文桃寂寞,一看到耿森森回来她特高兴,一边嫌弃食堂饭菜,一边劝他以后每天中午回来,别跟他婶学,自打她不用出国,越来越懒。
叶烦以前也不是很勤快。她前几年虽然忙,但也不是从年初忙到年尾,经常忙一个月歇半个月。
可能以前叶烦经常消失十天半月,现在天天回家,偶尔去一趟南方来回也是四五天,给于文桃感觉她很清闲。
清闲还不回家吃饭,宁愿吃食堂大锅饭,不就是懒吗。
耿森森闻言道:“小婶办公室有休息室。一来一回足够她睡午觉了。”
这事于文桃头回听说,不禁问:“办公室有床?我的天呢,真会享受!”
耿森森后悔多嘴:“奶奶,明儿吃什么?”
于文桃喜欢给她捧场的孩子,立刻问:“你想吃什么?明早奶奶买。”
“想吃小笨鸡。”
饭后,耿森森去后面卧室眯一会,于文桃就给她侄子打电话,让他明儿捎两只鸡。
于小舅六十出头,这个年龄乍一听不小了,但农村人闲不住,他又不想跟同龄老头抢大粪,就开车进城。
以前为了多赚钱,现在为了打发时间。人家六点到城里,他快七点了才拉半车各种东西到叶烦家门口。
于文桃拿几十块钱,先买下两只鸡,再买菜。
邻居看她买的多,也过来瞅瞅。可一听比菜市场的贵,邻居不想当冤大头,还暗示于文桃可以去菜市场看看。
保姆小王嘴快:“李爷爷,这是自家种的,比菜市场的好吃。”
“他说的啊?”老教授看向卖菜的老头,心说这么大年龄了还骗人,就不怕开车出事吗。
保姆小王点头。
老教授神色复杂,心说叶烦那么精明的人,家人怎么这么单纯啊。
于文桃看出来,神色微妙,道:“这是我娘家兄弟!”
第211章 误会多多
老李教授很尴尬, 耿森森转着篮球出来打圆场:“李爷爷,我小舅爷家的西瓜不错。”朝车里看一下, 确定有白色香瓜,“这瓜也不错。没用化肥和农药,属于自然长大,阳光充足,很甜还不是工业糖那种甜。”
李教授家有个小孩叫宁宁,就是要追耿大宝的小丫头,十来岁,他就说:“那我买两个给宁宁尝尝, 宁宁爱吃。”随后挑一个西瓜和俩香瓜。
于小舅抹掉零头,老教授回家算一下, 没比菜市场贵多少。
出来倒垃圾的邻居听到“没用化肥和农药”,终于明白现在的瓜怎么不如之前甜。她女儿的意思以前物资匮乏, 糖属于战略物资不好买, 以至于稍微有点甜味都觉着好吃。现在糖可以随便吃, 不缺这口, 自然认为西瓜没以前甜。
邻居叫于小舅等等她, 回屋拿个菜篮子, 买一个五六斤重的西瓜,又买四个香瓜,辣椒品相不好, 但乌青乌青的,一看就不缺阳光, 不像菜市场买的一股嫩味, 她又买两斤辣椒。
于文桃奇怪,不比她家院子小, 竟然没种辣椒。
邻居种了,但她的辣椒细长,可以晒红辣椒,留着冬天慢慢吃,没有种菜椒。
胡同里准备去菜市场的人出来看到叶烦家门口好几个人,以为三蹦子卖的菜不错,也过来看看。第一眼就看到一个弯弯的南瓜,不如菜市场直直的水灵。
问了价格还不便宜,她直摇头。叶烦家邻居道:“自然生长的都这样。”指着南瓜上的斑点,“这肯定是鸟啄的。鸟虫吃这个说明没打药。”
好有道理!
耿森森都想为她鼓掌。
于小舅以前也想经常来叶烦这边卖菜,有一次过来发现街坊四邻很冷漠,不如之前那边热情就不爱过来。
他家没有塑料大棚,就种在田间地头院里院外。量少不愁卖。也没指望卖菜给孩子买房。现在几个孩子都比他们当长辈的有钱,不需要于家两个舅舅补贴。所以刚才听到李老教授的暗示,他差点说“爱买不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