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章
洪珠仪心疼得直流眼泪,她的脑海里经常会浮现出盛愿小时候的模样,被好吃好喝养得胖乎乎的,活像一个白白胖胖的小馒头,谁见到都会过来掐两下他肥嘟嘟的脸蛋。
哪像现在似的,这么瘦,连骨头都一清二楚。
盛愿的眼泪像开了闸,洇湿了她肩头一大片布料。
洪珠仪听见他委屈巴巴的埋在自己的肩上,语无伦次的说:“妈妈,云川一点儿也不好……呜呜也不对……舅舅特别好……”
洪珠仪温声安抚,用指腹蹭去盛愿脸上的眼泪。
她那原本十指不染阳春水的手,如今变得十分粗糙,附着一层薄茧,盛愿的眼角被她揉的绯红。
她吸了吸鼻子,问:“宝宝,你怎么找到妈妈的,是有人送你过来的吗?”
盛愿闷闷的“嗯”了声,不敢直呼舅舅的名字,拐弯抹角的说:“是舅舅,就是先生……嗯牧家的家主,我和他一起回来的。”
盛愿回头望过去,舅舅已经不在原地。
牧霄夺观望了很久,才放心离开。
加长劳斯莱斯驶过拥挤的街道尽头,缓缓驶离旺角和他的视线。
第43章
骤雨初歇, 霁月光风,山间云雾氤氲。
从山脚望去,那座置于群峰翠兰的山水间, 仿佛皇家行宫的建筑便是牧氏祖宅。
自香港英治初期至今约两百年, 这座占地五百亩的中式古宅屹立不倒,已成为地标性建筑。
宅门前的私路两侧种植着遮天蔽日的梧桐和悬铃木,将头顶的铅灰色天空框成一条笔直的线。
长路的尽头,雕梁画栋, 龙池凤阁,隐隐有荷香飘来。
家主已有两年多没回祖宅, 佣人们早早守候在门廊两侧,无声无息的和满目青灰色古墙融为一体。
通往牧氏宗祠的石径有四座圆拱门,牧霄夺步调缓慢的一一越过。
他走过的路上没有落叶,鞋底在穿越几道门廊后依旧纤尘不染, 笔挺的裤脚在风中细微摆动, 路过一扇扇古朴的门。
牧霄夺的脚步停在最后的屏障前,两扇黑漆隔扇门,那是唯一紧闭的大门。
色泽暗沉的纹路上流淌着火。药和陈旧的血, 迎接过牧氏历代家主的它才是这座府邸资历最深、最为沉默的老者。
望望山山水水, 而人去去, 隐隐迢迢。
经历物换星移, 唯有它长久的屹立于此,等候老家主牵引着年幼的继承人到来。
牧氏家族的薪火相传,迭代更替, 一个时期的落幕和一个徐徐升起的未知时代, 即将在这扇门后上演。
牧霄夺抬手遣退身后跟随的佣人,指端搭上渗冷的门锁, 用不着半分力气,牧氏第七任家主推开大门。
四方天地只剩幽静。
堂前,陈列在宗祠上的灵位,是为牧氏鞠躬尽瘁的历代家主。
因为有他们为家族呕心沥血,才造就了牧氏如今不可撼动的地位。
铭记老家主们的事迹,是年幼的继承者需要学习的第一课,那是独属于牧氏的千字文。
即便已经过去二十多年,他仍然熟烂于心。
牧霄夺迈步上前,取香点燃,双手合十,在青烟迷离后拜了几拜。
若干年后,他也会带领着一个稚嫩的孩童来到这里,把自己的毕生所学传授给年幼的继承人,直至他长大成人。
在某一个平淡的黄昏,新一任家主接过他肩上的权力和责任,学着他的样子,庇佑偏安富贵的牧家人,延续牧氏的辉煌。
而他会忠心地闭上口目,成为宗祠上的灵位之一。
这是他的宿命,自他降生于牧氏起便注定的宿命。
祭拜后,牧霄夺在祠堂稍作停留,四下里巡一圈,掸了掸衣角的香灰。
未久,他离开宗祠,身后的木门重新相阖。
“先生,老太爷在荷花池旁等您。”
牧霄夺沉声应下,脚步沉静的跟随空气中那丝丝缕缕的荷香,往西苑走。
西苑荷塘占地约五亩,一座圆拱石桥横在湖上。
塘中波光粼粼,盎然绿意的池心夹杂着几支亭亭玉立的荷,粉白色的花苞里,是一个亟待绽放的夏。
绕过碧荷塘前繁茂的烟柳,能看到一位耄耋老者独自坐在桥上。
那便是老太爷,牧赟。
“去过祠堂了?”老太爷虽年迈,却耳聪目明,循声看向来人,苍老的面容依然残留着大病初愈后的疲态。
牧霄夺清淡的“嗯”一声,不疾不徐走上桥,沉声问道:“怎么连轮椅都用上了?”
“你说得那是两年前的事。”老太爷眯窄了一双眼睨他,没好气的说,“我这种半截子入土的人,兴许连两年都活不到了,等你主动回来看我,估计就是我进棺材那天。”
类似的话牧霄夺这些年听得耳朵起茧,动不动就搬出一套要死要活的说辞威胁他,说话怎么难听怎么来,偏偏这招对他屡试不爽。
牧霄夺修长的身量背对荷塘,斜倚着桥梁,哂道:“催命还能催到自己头上。”
“我催命,别看那些人嘴上不说,心里面打的什么算盘我听得一清二楚。”
老太爷冷哼一声,面容不悦,“我现在还活着,可是挡了你那些堂兄堂姐们的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