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别看府上订的多,加钱也多,实际上这还算是少。府上富户不知凡几,名下地多佃户多,对水田犁的需求旺盛,知府知县买的这些犁,最多给府里几家一分了事。
  还能用来做人情,多方便啊。
  且其他府中不是没有匠人,有的技术水平高,拆一两个,能还原大部分机关。犁头难度大,需重新开模做范,那也为难不了太久。
  看似繁花似锦,实则一锤子买卖。
  不过此事……
  江无眠向众位知县拱手,“此犁还未彻底定型,待完工,先去进献陛下。诸位大人的单子,恐需稍后。”
  他说这话自然是为了堵嘴,别看有人嘴上说的好,心里找哪个匠人拆解图纸的事都做得出来。
  然而图纸在江无眠看来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对待此事的态度。
  轻易交出图纸,别人当他不维护自己利益,周围和蔼可亲只差没拍着肩膀喊贤侄的人只会露出豺狼本色!
  果真,有不少人面色不太自然,余光瞥向谢副使。
  当着朝廷遣来的官员,他们能说什么?
  只得附和江无眠,此犁当得起上达天听,江大人忠心耿耿云云。
  谢副使赞道:“江知县有心,本官定会立即如实报与陛下!”
  他说立即真是立即,当下找人抬回县衙,对着犁描摹实物,江无眠又将更改后的图纸附在信中,一道交与锦衣卫连夜送往京城!
  京城。
  适时已入夜,建元帝正批阅完奏折,边拆信件,边听锦衣卫汇报。
  “……谢副使与一众知府知县皆是看过,此物能拆分合拢,一道时,单人推行,速度较曲辕犁快,两道时速度相等,三道时速度略慢。江大人对此略有不满,仍在调整。”
  锦衣卫一五一十道来,一字未加一字未改,还原当日码头田埂上的事。
  若是江无眠与四位师爷有人在此,见到锦衣卫定然惊讶,这人赫然是那日在林中见到的三人之一!
  红烛垂泪,火光耀耀,映在人脸上,打出一片阴影。
  建元帝作为开国皇帝,已是四五十岁,过了热血沸腾的年纪,然听闻此事仍有一瞬间情绪上头。
  猛然睁开双眼,眸中精光闪烁,竟是要比暖黄烛晕还要灼人!
  他坐在御案后,打开随折子送来的信件,图纸与实物图在他面前展开。
  若非有人见过,是画不出这般复杂物件的。另有图纸佐证,此物是真真切切能做出来的东西!
  “江无眠在岭南如何?”建元帝放下图纸,语气淡淡问道。
  江无眠一出孝被韩党排挤去岭南,他心知肚明,出于某些考量,建元帝并未阻止,反而推波助澜。
  韩党势大,江无眠立在北地,靶子太过明显,容易被人盯上。
  塞北边疆守将,因白楚寒之故,与谢家互相别苗头。江南有谢家子,又多是富庶之地,处境艰难,因而最后定下岭南。
  地虽远,却也远离党争之祸。
  锦衣卫将人在岭南行动一一报上,安抚民心、收拢流民、羁押闹事之人、师爷行事……桩桩件件有新有旧,皆是公事。
  建元帝扶额,本想人在岭南,招惹不上韩党,蛰伏一段时间再启用。
  不料一去韶远县,先是收拢流民做事,又弄出同耕三垄的犁,他若不给赏赐岂非让人寒心?
  可他一动,朝堂上上下下的韩党盯着!
  皇帝明明该大权在握,万民之上,放在如今的朝堂上,也不过是一枚用来平衡朝堂势力的筹码罢了。
  连他想保住的忠臣良将都要为党争让步,他怎能咽下这口气!
  良久,建元帝道:“拟旨,着薛文于岭南道南康府韶远县设水军卫所!”
  岭南远离北地,有白楚寒颇为信任的副将薛文坐镇,此一来,应是无大碍。
  圣旨八百里加急发往岭南,彼时薛文明察暗访完受灾州府,分完赈灾粮,江无眠还在县衙内听师兄絮叨官场潜规则。
  白楚寒已走,薛文又是武将,其他知县和他不熟,熟悉他的不是在北地就是在塞北边疆的恩师,能引领师弟仅剩谢霄一人。
  “多谢师兄提点。”江无眠及时奉茶一杯,待人品完茶,他才问道,“为何师兄前来此地?”
  赈灾一事,应是韩党内部争抢的好差事。师门备受牵连,无论如何,本不能落在师兄身上。
  谢霄端着茶杯,一双传自母亲的丹凤眼半眯起,露出一星半点嘲讽来。
  他凝视杯中小小倒影,低声道:“帝王之术。韩党猖獗,气焰嚣张,陛下……”
  点到为止。
  江无眠颔首,转移话题道:“师兄可知,北地来岭南的商队背后有谁家?”
  来岭南的商队?
  谢霄搜出一系列名单,“高阳赵家、晋州王家、徽州安家、建州陈家……你想买卖何物?”
  岭南能买卖的东西颇多,一年四时水果、各类香辛料、药材、木料、海上舶来品等等。
  运往北地,利润能翻上数倍,部分珍稀之物,翻上十倍也不稀奇。
  江南道富商巨贾花十倍钱,转头送给某个大人物,百倍银钱不过转眼之间而已。
  但韶远县能有什么卖的?
  想买也难,商队还要过段时间才到岭南,若是量少不难得,能从江南调来以解燃眉之急。
  江无眠捏了捏眉心,少有地露出疲惫之色。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