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若是能有排水管道疏通,地面积水情况不至于如此严重。
  “再有几日,该是恩师抵达岭南赴任时了。”江无眠牵着马,慢慢向回走,心中数着现在的进度。
  土地上的事情完全松手交给陈平,矿脉上有张榕看着,县衙内有蒋秋打理,赵成尚在岛上测算,一时半会回不来。
  周全还能再进一步培养,不过他的权力倒是能逐步放开。不说别的,一些礼房祭祀之事能交出去。
  论了解,他还是不如当地人,尤其是在某些风俗祭祀礼仪上,还是周全出面协调处理得当。
  “目前的人还够用,然而人才还不够。”想达到目标就必须在全县推广知识,起码要识字。
  县衙里不说人人会读书,最低也得认识常用字。这样一来,才能填补劳动缺口,不必每逢贴告示就要花钱雇佣读书人宣读给县中百姓。
  就此,他召集县衙还在的人开了个简短会议,三班六房代理人、三个师爷、一个县丞、一个典史,全部出席。
  “全县推行基础教育。”江无眠不管众人瞪大的眼睛惊愕的神情,简单解释道,“无需太过复杂,只是最简单的常用字与术数运算而已。
  不占用家中顶梁柱的时间,仅仅是七岁以上,十六岁以下的孩童,每日接受两个时辰的教导。另外的时间全由他们自己帮助家中做活,减轻家庭压力。
  十六岁以上,完成每日活计,可以跟着听课,不做强求。”
  如此简陋的教学,教学内容堪称粗浅甚至接近于无的东西,能有什么用?
  作为正统科举出来的秀才,周县丞心中槽点满满,但他还有把柄在江无眠这儿,不敢高声说话反驳。
  倒是几个师爷没有顾忌,尤其是蒋秋几乎是眉头皱出三道印痕,下意识反驳,“银钱不足。一年的收成最多不过二三两银钱,最为普通的笔墨纸砚要一两三钱银子,再有拜师束脩、书院进学费用……”
  言语未尽,在坐之人已是能听明白,培养读书人的成本高到农家人根本承担不起!
  江无眠摇头,“太复杂了。我们并非要培养读书人,不过是识字算数而已。”
  笔墨纸砚是读书人的配置,又不是他们这次教学的配置。
  笔墨用以写字,换成木炭难道就不行了?
  木炭削成条,辅以两根木条夹起来就能在木板上留下记号。
  再简单一些,用木棍在沙子上练习,能写出字型来,同样是写字。
  只要简化到识字认字,不必写字,笔墨纸砚都能省去,最大的成本不过是书本和教师。
  听完江无眠的叙述,所有人从一开始的荒谬到后面的“这还真行”。
  林师爷惊骇地自言自语,“韶远县岂不是能成为大周读书、不,是大周识字人最多的县?”
  江无眠心中还有一整个扫盲计划,但不是现在能拿出来的东西,韶远县已经走得太远,必须让它缓缓,消化当下拥有的一切。
  而且,扫盲计划牵扯太多,还是等恩师来了再说。
  “另外,不能耽误韶远县现在的发展计划。除去必须强制上课的七到十六岁的孩童外,想来听课的人必须完成任务才能上课。”
  第039章 普及
  雨过天晴,昨日冷雨浇透土地,今日碧空如洗,明澈湛蓝。
  阳光穿过窗棂落在大部分人身躯上,带来暖意。
  然而坐在侧厅中的人,此刻注意力全在中间的年轻人身上,他坐于书案背后,半身是阴影,看不清晰,声音却铿然坚定。
  落入众人耳中不亚于平地惊雷。
  向每个人普及知识?
  何等的傲慢与无知。
  江无眠与这样的描述相向甚远,他话中充满自信,好似仅在描述一个事实,亲眼看中的事实。
  三位师爷虽然心惊,但好在是了解江无眠的作风。所谓的“普及知识”是最终结果,中间过程才是本次小会的目的。
  蒋秋更正了成本,再度开口,“以炭做笔,以木板做纸。无需更多的纸笔,即可启蒙。”
  木炭、木板,相较于笔墨纸砚,实在是太过便宜简单,成本骤降成一文两文钱。
  求学之路的障碍又少了一样。
  江无眠鼓励地点头认可,问:“再简洁方便些?”
  再简洁方便?
  这难道不是最为简单的方案?
  刚从震惊中回过神的人再度迷茫,顺着蒋师爷的方案向下想,难道是直接用树枝在地上比比划划?
  王西犹豫地张嘴,唤来江无眠的摇头,“不是形式上的简单,而是时间流程上的简单。”
  有人已然回过味来,陈平与周全同时开口,“作坊?”
  没错!作坊!
  将一切化作流水线,将生产木炭木板的事情交付给其他人,韶远县百姓要做的即是快速完成江无眠识字算数的要求,投入韶远县的建设之中。
  林师爷在纸上记录本次会议主要内容,他下笔迅速,一看是练出来的。
  知识普及计划、笔墨纸砚更替难题、时间统筹问题、强制义务教育……
  “强制义务教育?”林师爷皱眉道,“大人,您即使规定有人上半天课,半天工作,仍有孩童不得不因家庭、生计等各种原因缺课。”
  自然,提出普及知识的方向是正确的,然而这种正确太过理想化,总会有人迫不得已止步。
  尽管大周近些年安定许多,但百姓挣扎在生存线上是固有事实,长远来看,江无眠的措施惠及千家万户。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