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章

  南康府下有九县,不能厚此薄彼,挪用其他县的银两帮助韶远县建个耗资巨大的码头。
  倒不如说,近一年来,韶远县赚的钱是其他八个县加起来的三倍还多。
  而他的徒弟,无疑是最大的得利者。
  江无眠摇头,真心实意地谢道:“多谢恩师允准,恒阳一定全力以赴。”
  谢砚行拍拍弟子肩膀,得意笑道:“你准备得万无一失,每一步骤条理清晰,有何理由能让我将此事拒之门外?”
  从清晰完备的文书、精准到每种建材的市价预算、详细的码头数据图纸到未来搭建完成的码头彩图,他能看出江无眠付出的心力有多大。
  这并非是虚假设想,而是切切实实勘测完,又经诸多改良最终落实到纸面的设计。
  不同于大周的水墨图,这张图上仅是最为简单的直线、曲线打造出的码头建筑,每一处对应着一张或数张草图,绝对不是一两月能完成的。
  由此可见,就算有韩党排挤,江无眠未曾观政学习,仍能凭自己的天姿安稳站住脚跟。
  韶远县在他的治理之下,运转得足够安稳,又足够长远。
  日后即使不在任上,他留下的各类工坊、主导铺设的灰路、修建的码头仍能让韶远县的百姓过上红火日子。
  毕竟,他画的草图已经框定韶远县的未来。
  码头建好之后,络绎不绝的商船一定不会放弃这一便利补给港口,加之韶远县本身出产的珍贵草药、香料、新奇的食物,一定会客似云来,商船压岸。
  以降低三成成本的噱头引各个商队过来,得到的银子减去各类支出——发放工钱、纺织机器、水泥红砖——剩余利润足以支撑起一个光秃秃的码头。
  至于上面的建筑,这不是还有商队注入资金的吗?
  等码头建完,以码头土地招标的形式邀请各个商队参与,合情合理地融资,建筑不就有了?
  获得府上批准,当即让蒋秋与赵成两个师爷带人出发,前往松江府抢人,顺便在松江府招些人才过来。
  商队宣传集中在岭南道附近,其余地方太远,宣传了也不乐意过来,还费钱,江无眠索性停了这一业务。
  他理所当然地忽视了这一计划的缺陷,大周交通环境太差,从江南道来岭南都有危险,何况是更加遥远的地方。
  岭南道中同样不安全,但跟随商队一起来韶远县,能避过九成九的灾难,剩下小概率天灾人祸,全靠运气。
  然此时不同以往,韶远县决定要修建码头了,来往可通过海船,大大节省时间。
  海运同样有危险,且大多必死无疑,总归是一条路子,活不下去时能考虑一二,搏个前程。
  招引计划再度出击,蒋秋与赵成踏上北上松江府之路。
  一去便是一月多,招不招到人另说,韶远县里是准备收割早稻了。
  此次稻田用了肥料,基肥、追肥一应不少,因此衙门上下严阵以待。
  临近收割时,陈平每日要问患有风湿的老人,是否有异常感觉。
  风湿病人对风雨来临有种预测能力,空气过于潮湿,风雨将至时,总能感觉关节不舒适。
  而收割是抢天时,趁着雨水还未降下,马不停蹄地收割、晾晒。
  倘若遇到连续阴雨天,容易发霉病变或直接在地里生根发芽。
  所以每回收割都称为“抢收”。
  韶远县这地界,一年下来风雨无阻,纯字面意思的刮风下雨不停,夏日又是连续高温多雨,但凡有个疏忽,半年的辛勤劳作化为泡沫,一家人就此从农户化作佃户。
  所以,对于夏季稻田收割一事,陈平格外看重。
  看着晴天,连忙喊上户房衙役,去陈家村过重称量早稻。
  其他村中不清楚,陈家村是完全与江无眠的步调一致。
  尽管因紫云英的草籽太少,每家每户种植得有多有少,但地里总归是有的,后续的肥料使用也严格按照江无眠的要求,能看作是标准试验田。
  故而,称量的数据会比较清楚。
  江无眠同样去了,他也想知道上等田的亩产到底能有多少。
  人一到,就与陈平去了地头,此地已开始收割,金灿灿的稻穗各个饱满硕大,压弯稻秆。
  陈平激动得顾不上紧张,“大人,您快看!这一整片稻田,完全按您的要求使用肥料,结出的稻穗没有空壳!”
  灌浆充足,即使有空壳也只是一两个,比之以往更重!
  陈平半辈子和土地、稻子、虫害打交道,他上手一称量就知道稻穗比之前重多了!
  碾开稻糠,露出淡黄色的粳米,细长质硬,带有天然米香,若是能蒸出来,一定是鲜甜的热饭。
  等到最后称量时,整个打谷场爆发出阵阵不绝的欢呼声。
  张榕瞪大眼睛一看,亩产竟能达到五百九十一斤,险些六石!
  六石!放在千斤起步的后世的确不算什么,可这是大周啊,精耕细作的上等田亩产不过两石,这还是顺风顺水没有病虫害泛滥的年份。
  重要的是,这并非个例,是能用肥料复刻的普遍现象。
  这充分说明了肥料的重要性,也意味着无偿给出这一技术的江无眠居功甚伟!
  韩党算什么?
  在六石产出的田地面前,他们的打压不过尔尔。
  再有铺路的水泥一出,三年任期一到,他必然升迁!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