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章
又继续批阅地方递上的公文,看到公文厚度惊了一下,足足比四书加起来还高。
此地究竟出了何事?
“南康府,亩产平均三石,最高……近六石?”建元帝忍不住瞪大眼睛,怀疑眼花看不清字,将“一”误认成“六”。
“肥料之故,韶远县内上等田最高亩产近六石,最低亩产不到一石,开荒第一年,科学施以肥料,可得一石之多。”
南康府韶远县,此地太过眼熟,建元帝想假装不认识都要掂量一二。
要知道,前段日子江知县才献上月上霜的方子换恩师前往岭南道,他亲自允准的,怎会忘记?
“来人,拿南康府卷宗来。”
南康府?
前些日子谢砚行调任过去的州府?
齐总管瞄了一眼陛下脸色,不见怒颜,轻手轻脚退出,亲自去寻。
于落灰书架上,找了组组一刻钟才呈上卷宗。字迹有些年头,卷宗倒是挺新,一看没怎么翻阅。
卷宗囊括南康府下各县情况,韶远县的停在上任知县连任那一年,此后至今一片空白。
建元帝对偏远地方的掌控一向不强,近些年诸如此类的地方上更是连公文都不递。
江无眠的公文来得勤快,架不住地方太远,来往一次耗费时间太长,任何政令下去都太迟了。
如今不是计较的时候,建元帝更看重所谓的“肥料”,哪种肥料能让韶远县如此贫瘠的地方,变成均产三石的肥沃土地的?
建元帝快速翻阅一遍,在公文后面找到一句“随公文附上韶远县稻田试验报告”。
用词新鲜,与上回的“月上霜”方子同出一辙。
一瞧就不是谢砚行那老狐狸的手笔,定然是江无眠撰写的。
翻开报告,建元帝脸色更加古怪,无他,这份所谓的“报告”形式太过新颖。
见多了公文中对自己政绩大肆夸耀的,头一回见全文多用图表、图画、数字精准概括描绘“肥料”的使用限制、使用方式与使用情况的。
此“报告”一出,足以见撰写人的用心之处,若非是深入其中了解,决不会有如此精细、精准的数据。
但均产三石,贫瘠土地化作沃土一事仍需谨慎小心求证。
“……三例为证,第一年荒田耕作标准施肥早稻情况、常年耕作标准施肥早稻情况、常年耕作不标准施肥早稻情况……”
建元帝对着三个例子翻看报告,每个例子的描述极为清晰。
荒田是韶远县县衙开的五亩荒地,说是“田”都是夸张了,半块石头地半块草地,硬是让江无眠开垦成荒田种地去。
先是用绿肥肥地,又增加基肥养地,插上秧苗又追肥,时刻精心伺候着才有第一年的产出。
如此贫瘠的石头地上,最低产量是四十五斤,最高是九十三斤,将近一石!
常年耕种,精耕细作的下等田都达不到的产量,开荒第一年养出来的地竟然能种出来!
常年耕作标准施肥的情况更是激动人心,最高达六石,最低也是两石!
“报告”中指出,这是因本身田地常年精耕细作,肥力充足,县衙又在种植过程中给予标准指导,还及时防止病害害、水涝等问题影响产出,方才得六石粮食!
最后一个例子是最为正常的普遍性产出。
施肥过程中出现失误,部分秧苗烧死;分蘖期间受风雨影响大,部分水稻倒伏,出现损失;病虫害防治力度不大,又被祸害部分。
故而,最终产量只有三石多。
“报告”篇幅有限,对前因后果、韶远县发展情况仅是做了简短概述,更加详细的部分在南康府知府的公文之中。
建元帝平复了下激动心情,又从公文里找出南康府知府撰写的那份,开头是“臣请圣安”。
确认无误,这是谢砚行亲笔写的。谢家师徒四人,公文写得全然看不出师承一脉,谢砚行倒是会教。
斟酌用词与江无眠追求简洁的公文全然两样,行文洒脱至极好似市井中的通俗小说,看完印象深刻。
“竟连江南道都有所耳闻。”那此事很难作假,事情大概是真的。
公文之中不仅提到最为重要的肥料增产一事,后面还清晰地描绘了韶远县一年多的变化。
县城向外扩张,新城区错落有致,由红砖打造的房子,外有水泥抹面,危房伤人事件大大减少。
修新城区也没忘记修路,新知县把全县的路修了一遍,雨天走路不用担心陷在泥浆里,更方便村寨赶大集。
最后还不忘提一句韶远县正在建码头和船坞,明年再来能看见码头百舸争流的景色。
建元帝一时之间只觉眼花缭乱,不知要先问那件事,翻过最后一页折子,竟还有一句,“随折子附上一小袋新稻谷,未脱粒,可留作种依‘报告’所言试种。”
霎时之间,只觉哭笑不得。
唯独此时,才能看出谢砚行江无眠真不愧是师徒,都喜欢随公文送东西!
这么一打岔,建元帝激昂的情绪回落,“遣锦衣卫速去查清事情原委,另,召薛文回京复命!”
薛文在南康府建了一年多的卫所,对韶远县变化应大为了解,有他补充说明当地情况,再有锦衣卫暗中调查,不难得出事情真相。
身为开国之君,他深知此事重要性,正是因为它格外重要,再慎重无比也不为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