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当年韩党谢党争得你死我活,谢砚行此等党争边缘人贬谪至边疆之地也就罢了,尚未入仕的江无眠直接不按流程入翰林院观政,直把人弄到岭南道赴任知县!
  谁不知道岭南道自古以来是流放之地,去了的官员少有回到朝中再度任职。
  江无眠是少有的例外,前有水田犁,后有肥料,只凭两件事,他就有能耐调回京城!
  又听一老将军道:“种田之事,一年四季在黄土里打转,岭南两季稻谷,如何有农闲上工时候?”
  这位老将军一听是种过地的,就是没去过岭南,不知道两季稻的详细情况。
  薛文拿出《报告》,给这位老将军科普,“岭南两季稻谷,时间紧张,抢收完立刻翻地施肥育苗。有水田犁在,村中各户列好时间,从县衙租借。”
  韶远县现在不是单道水田犁了,它进化成三道并行的水田犁,县衙还出租耕牛,牛的草料要村中自备。
  经一年多的修养建设,大部分农户手中有钱,不缺租借的钱,能剩下时间及时耕种插秧才是重中之重。
  不然,耽误的可是一季收成。
  三道水田犁速度是称不上快,可它一次犁三垄地,总用时短啊,节省下的时间去堆肥除草上工赚钱。
  平日里小孩上学、不到岁数的小孩交由家中老人带着。
  可以说,从县衙官吏到村寨百姓,无人空闲,皆在赚钱养家糊口。
  “平日里忙,赶上插秧抢收,全要拼命干活。”薛文还道,“人手不够,知县本人都要亲自干活。”
  他是指几个师爷不在时,算账写文书之类的活,全部落在江无眠头上。
  比起闷在屋里写公文办公,江无眠宁愿去厨房烧火做饭,和谢砚行不喜文书喜欢酿酒喝酒一样。
  由此可见,江无眠真是亲传弟子。
  听在朝臣耳中,那就是粮食大丰收,抢收不过来,知县要带头抢收!
  建元帝颔首,这才是朕要点的状元郎,科举才华出众,入仕执政有方。
  上任知县未到两年,韶远县已能丰产丰收,令当地百姓饱暖无忧。
  又兴教化之举,大善,大善!
  争执不休的文官顿时停下,殿内嘈杂声彻底消弭,只见几人将要起身上奏。
  有一人速度极快,抢在众人面前,高声请示建元帝批准江南道使用肥料。
  用的理由更是巧妙,江南道与岭南道相近,两道之间有所往来。
  民间更是有商队在韶远县购入肥料,已有相关经验,上手不难。
  二来是两道距离相近,气候变化不大,想来肥料配置改动也不必太多,施肥方便。
  听完后,大殿内不少人心里直骂:胡说八道!
  第057章 码头
  大朝会上,群臣充分交换意见,声震云霄,只差拳脚相加拔刀相向。
  最终,建元帝下旨,同意江南道试行肥料。
  此话一出,无疑是建元帝本人都认可肥料增产增收的效用。
  往年肥料增产有限,制作肥料又费时费力,并不讨好,谁知新肥料竟能做到如此地步!
  不过最不可置信的还是以韩昭鸿为首的韩党。
  要说有了肥料,他们名下的土地能多产粮食,的确值得高兴,钱多粮多,谁会不喜欢?
  可要看事情是谁弄出来的,但凡此事是韩党中人弄出来的,韩昭鸿能直接请建元帝去看丰收景色!
  现在可好,事情背后是曾被韩党赶出朝堂、迁怒打压并不放在眼里的小人物做的。
  水田犁还能有曲辕犁替代,新出的肥料能增产诸多,能替代它的东西根本没听说过。
  能阻拦肥料扩散到整个大周的,唯有它并不适应所有作物。
  那还有基肥,此物适用于各种土地,养地肥田,无正当理由,必须向全大周推广。
  今日朝堂上的争议,不过是拖延一二而已,并非长久之计。
  韩党众人担忧、愤然、满不在乎……面色不一,争端声落幕,韩昭鸿淡然道:“为何拖延?”
  这……这不拖下去,功劳就被那混小子拿了,倒时升迁是一定的。
  虽说谢砚行是被牵连进去的,可在场人动手打压是切实之事,没仇都要结三分。
  江无眠那小子更是被流放到岭南去,谢砚行那老狐狸能放过他们?
  更不可能。
  不趁着人弱小时压下去,等人起复,被罢官流放院里朝中的就要轮到自己了!
  与之沆瀣一气的吏部尚书出声道:“施肥增产丰收,势必阻挡不成。我等与谢砚行针锋相对已成事实,不若从中插手,先断那小子一臂!”
  既然推行肥料是大势所趋,顺着来不就行了?
  江无眠虽是率先想出此个法子,真要能让人用上,还不是靠他们的行动?
  全大周的土地按上等、中等、低等划分,上等田地大多在达官显贵之中,诸如在场之人。
  增产丰收之法,增加的还不是他们手中的财富?
  事由江无眠带头,接下来的发展可由不得他!
  这一点江无眠当然清楚,毕竟大周国库的金钱主要来源于农业和商业发展。
  农业是重中之重,一旦农业产出增加,土地兼并、圈地运动自然而然会出现,此事不可避免。
  这就要靠官府管控,打压豪强,分割土地,保证土地能切实落在百姓手中。
  当然,最简单的方法必然是发展商业,用足够的利润吸引人,放弃土地产出。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