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章

  没能学过律法一道,对其了解不深,治理时多是依靠身边师爷,自己不多插手。
  这般不通晓律法之人,看完报纸,不论目的如何,多数主动学起大周律,又促进书坊在县衙基层处的铺张。
  更有人借此以文会友。
  还是江无眠那点子,刊登来信!
  试想,谁不像让自己的文章看法得到别人认可?
  念及本报主编辑是那位曾位列状元的知府大人,文人书生心中更是备受鼓励——能得江大人认可的文章,必有可取之处!
  故而书坊来信更多,不得不再招工处理此事。
  前段时间返聘的判词师爷刚上工便被请入内,忙得脚不沾地,笔墨未有一刻休息。
  翻开前面两版,风格严谨的判词扑面而来,较江无眠考据的律法更多些。
  以文识人,江无眠从字里行间看出这位师爷的谨慎行事,边边角角的法律都要记下,并在判决之中占有部分比重。
  这位判词师爷选的信件正巧是两种观点,能引发热议,又不至于对立,还正能切合当前大周的主流观点——儒法之道,何去何从?
  以建元帝说,全都想要。
  无非是御下工具,合手便用,不合手就丢,无甚好说的。
  儒法两家自不会答应,势必要把对面一道按死。自家观点不同,求其根源,仍在一脉。对面是道不同不相为谋。
  两观点明面上无甚冲突,实则私底下打得不可开交。
  敢以此做文章,判词师爷敢挑选这等观点,尝试实在大胆。
  “做事可靠谨慎,又富有冒险之意。”江无眠评道,“倒是难为他全身而退。”
  近来一期报纸说的仍是商队之事,但江无眠仔细一瞧行文风格,挑眉问道:“书坊处请人写稿?”
  前两期全由府衙与书坊出人选题写稿,这一期终于学会从外部请人,江无眠顿时有些欣慰。
  不完全靠他引领,领队仍是为书坊挑选了适合的发展道路。
  如何不会生出欣慰之感?
  张榕感慨地透底道:“大人,这么巴掌大的报纸,刊登一期给一两银子,还送样刊!”
  再加些能堪比自个月俸!
  但一算价格,还真当得起,甚至于少了些。
  单算润笔费,一钱至三钱银子不等,请书生写一文章,看文笔如何,稿费一两到十两不止。
  要说折子戏,好一点的都要十两向上,百两不止!
  书坊这儿出钱还算低了。
  江无眠开口建议道:“润笔先定三两,打好书坊名声。”
  书坊不缺钱,只差一炮而红,能在整个行省甚至岭南一道闻名的“盛名”。
  张师爷“嘶”了一声,三两银子,这真是能比得上月俸了,心下琢磨自个要不要去投一份稿。
  伍德信也是震惊,一份报纸一钱银子,文章润笔费竟高达三两,这还能赚钱?
  自然是有利润的。
  江无眠还没做过亏本买卖,想让他亏钱,那必然不是为了钱才开设的买卖。
  近来两月,书坊处没牵扯至清洗之中,一心一意准备革新技术。
  铅活字一经试验,成功后立即投入产出,花费巨大,甚至要了江无眠不少私人投入。滚筒式印刷机也多制造了几台,投入使用。
  照目前速度看,普通印刷印制一张纸的功夫,他们已经印完十张出来,这还是初时上任不熟悉机器的缘故。
  后来熟练,铅活字也正式启用,效率几乎是在此基础上翻三倍。这也是江无眠印刷特刊的底气。
  何况,这两月来,因南康府动荡颇大,江无眠又对本地封锁极为严密,想打听消息,最快的还是看报纸。
  所以,一来二去的,少了商队这一大规模群体,多了诸多官员,收益竟是没下降多少。
  伍德信回过神来,略算了算,照书坊出货速度,这应该是不赔本,甚至于是大赚特赚的!
  他手中也有一份报纸,今早刚到手的。
  这已是南康府的特色,自打他能活动,就买回来看新鲜。
  前些日子,报纸由三钱银子降到一钱银子。小钱而已,伍德信掏出一两买了十份,不说别的,就为便宜!
  京中一份邸报贵极,且无处能买,最多蹭一蹭伍次辅的渠道,再多是见不着了。南康府的报纸传到北地去,价格翻几番,一两银子一份都有人买!
  就为看个稀罕物件,私底下出十两钱也无妨,谁让京中不缺有钱的,就缺个乐子、好玩。
  近来局势紧张,盯着南康府的大有人在,然有锦衣卫在,进出看守严密,想拿一手消息,不如看报。
  他脸色诡异,不由看向江无眠,这也在江钦差的算计之中?
  江钦差只是信手为之,他点了点版面,道:“举办一场有关‘丝绸之路’相关主题的征文。”
  韶远县每到四月,是附近有名的纺织月,每到这一月,家中忙完地中稻苗活计就要去忙着蚕虫上簇,之后缫丝纺织,各地商队闻风而来,聚集与此,带来大笔生意。
  何尝不是一种“丝绸之路”?
  今年出一点意外,阻碍商队脚步,然江无眠只要放出风声去,蚕丝仍是低三成的价,保管有大把大把银钱飞来。
  不管商队背后有何等牵扯,这一次南康府商队清理,幕后之人损失极大,必然要从其他地方找回。
  正巧南康府递个台阶出来,诸多争执碍不住赚钱生意不是?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