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6章

  ——呃,不对,除了抢预算批钱这件事。
  各处都在要钱,之前江无眠送来的抄家银子,这部分还没到国库已被人盯上瓜分得干干净净,就等着上奏建元帝,希望多分一些。
  “所以,最好还是离间突厥,兵不血刃最为上佳。”江无眠下了结论。
  谈论到此为止,因为江无眠点的铁锅炖大鹅到了,“时候虽有点不对,但是吃就行了。”
  铁锅炖鹅,搭配醇香玉米饼,两人真将一大锅吃得干干净净,不留一点。
  白楚寒对玉米的兴趣陡然高涨,“种子可留足了,何时全大周的百姓都能种上?”
  收获颇多,又不怎么挑剔土壤,北地多轮作半轮,粮食总量能翻倍,这能养活多少人口?
  大周目前最为苦闷的一个难题就是增加人口,玉米推广几年,这以难题或许迎刃而解。
  提起这个,江无眠目光落在桌上刚吃完的玉米产物上,“这是未来一年的吃喝分量。”
  直到明年种子推广之前,别想再尝到任何一根玉米,磨成的面也是如此,只有这么几盘。
  而且就算是推广,一开始也不会大规模推广,甚至于不会是用种子产量作为推广。
  白楚寒思索片刻便知,玉米虽好,但没人敢大规模种植,最多会在田间地头上点上一两个种子,当作添头。
  为何?
  因为田地有限,粮产有限,生产力有限。
  归根结底是因为当今百姓只有土地这一出路,经不起任何动荡风波。
  家中没有底气更改地里的作物作物,一旦改种玉米,伺候不好,耽误半年时间还算小事,万一这东西有什么病虫害,导致土壤染病,下一轮小麦无法生长,所得亩产降低,一家人要依靠什么生活?
  农家人没有其他路子可以抵御风险,一身性命系挂在土地上,因此会为一条河的引水路线争执得头破血流。
  不为别的,那是一个村庄上百人的命脉。
  谁都扛不起未知作物带来的风险,因此他们宁愿固守过去老祖宗流传下来的经验,也不愿种一点新作物。
  及至八月,所有玉米收获完毕,称量入库,收获当日,不少朝中官员前去参观。
  当天亩产数量一报,立刻有官员上奏建元帝,希望在北地推广种植。
  附近百姓也有过去的,种了半辈子地,是地里真切长出来的作物还是为讨皇帝欢心作假的东西,他们一看便知。
  地上确确实实有根茎,去掰玉米的人脸上还有伤口,都是玉米叶子划开的细碎口子,汗水一淌,刺得人脸疼。
  但没几人关心这点事儿,全用期盼眼神看着玉米。
  好东西,好东西啊!多种几亩就不愁粮税,还能有余力养活更多人口。
  当即有人上前问种子问题,江无眠库里的也一并拿去种植,事情先在京畿地区扩散,经过半年学习玉米种子才入地生根,这还不太放心,时刻有人下地去勘探情况。
  毕竟此前都是理论,从未实操过,这次种植要让理论落在地上,真切得体验一把新作物的生长。
  根据土地水文情况,专门制定种植方案,期间还在田间地头展开教学,以当前种植的田地为例,告知百姓如何判断旱涝情况、所属病虫害、如何施肥翻地。
  曾经北上的几个记录学生,因此在户部挂了名扎了根。
  江无眠却是繁忙起来,论理来说,他一实权人物,说一句话底下有的人是去办,不必亲自出面。
  奈何近些年大周发展较快,有些地方的律法跟不上——更有可能是官员素养不行——江无眠只好亲自出手整治,并对刑部、大理寺敲边鼓,同时还在琢磨如何推动商业上的一些法律。
  所以他的确是忙。
  相反,白楚寒倒是生活作息固定,他一早将水军交到杨泰手上,左军交给薛文和崔护,又提拔了苏远,全是他的嫡系部队,白楚寒倒是不担心人心散了。
  他如今正单人兵备学院的院长,每日修改学习计划,不时去翻看江无眠前些年写的折子,根据现实情况做修改——朝廷有钱就多要点,没钱就多要人少要钱。
  总之,生活规律无比,也让朝中不少人见了他就绕路走。
  谁能想到有朝一日,做个莽夫还要在白楚寒手下讨日子!
  “陛下又没批?”江无眠看了一眼轻车熟路去厨房抱来一坛荔枝罐头的人,头也未抬问道。
  放在桌案中间的是一份草拟,白楚寒上书预备开设水师分校,建元帝看了银子就打回来,让他好好报钱。
  白楚寒看一眼另一份草拟,同样摇头,“仍是留中不发?”
  江无眠的折子没被打回,但也没同意,倒是叫人摸不着头脑。
  他面色淡淡,显然知晓此事不是一事之功,心里称不上有多失望。
  “商业发展至今,虽是末等,却和农业日渐持平。然朝中大多数人与其密切相关,想要出手限制,困难重重。”
  世上最明目张胆做生意的人就坐在龙椅上,他还能说什么?
  总不能让建元帝放弃这一得利产业,只靠皇庄赚钱吧?
  恐怕建元帝放弃的下一秒,就有无数人争先恐后地填补市场,和现在没什么两样。
  起码江无眠还能插手皇商行事,令其克制行事。换作其他,那怕不是敲骨吸髓也不放弃,骨头渣滓都要拿去肥田,一点不留。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