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2章

  从第一页到最后一页,誊抄得整整齐齐,各类符号几乎能覆盖整个文章表达。
  最后还有一篇文章作为示例,金不换看得时而皱眉时而恍然大悟连连点头,江无眠则在思考此事的可行性。
  建元帝忙于安置扶桑道,朝廷上下正在为白银矿的开采做准备,至于是准备捞到自己手里还是捞到朝廷手中那就见仁见智。
  反复思量利弊过后,江无眠决定干了!
  反正他刚安抚了扶桑道,怎么也算半个功臣,建元帝再怎么生气也不至于将他下狱,这会儿正是推进的好时机。
  想到便做,他立刻算了算手里的事情,将能推给其他人的部分分散出去,重点放在校订新书上,连白楚寒邀他重阳赏菊登高都没时间出去。
  白楚寒在家中思考最近朝中除了军营改制、安置扶桑、陈兵北部以外还有什么大事儿,包括御史台有什么弹劾奏折都回忆了一遍——每年都是那么点说法,除了弹劾谁谁作风不正谁谁私德不修以外就是说建元帝穷兵黩武。
  最后一个只有几个看不惯江无眠的在坚持不懈,其余人恨不得大肆宣传打下扶桑这事儿是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干的。
  这是御史里面的领头人,领头人的功绩不夸赞还要往死里骂,这是不准备要功劳前途了?
  几个跳得高的很快发现,他们快被整个御史台孤立了,就连平日里走得近的全部消影无踪,假装不认识。
  坚持上奏的御史:“……”
  御史就该风闻奏事,不畏强权,因被参之人是上官便装聋作哑的行为是立身不正!
  打那之后,每逢朝会,都会有那么几个熟悉人影坚持不懈弹劾白楚寒江无眠等人,建元帝都不耐烦了,不待人说完就直接下朝。
  故而,每次这几人跳出来时,朝会上已有人开始吃吃喝喝准备下朝了。
  江无眠完全不把事放在心上,拿下扶桑一道,将之归入大周国土,日后能构筑第一条对外防线,作为大周前哨,当地都护府也该好生训练一番。
  只是要把控好度,不能被当地叛军策反,反过来对付大周。
  还是要编纂好教材,日后迁居部分百姓,早日融合才是正道。
  另外设置当地机要官职时,可先让人在大周接受教育,待结课通过后才能回国打基层做起。
  江无眠设想了一堆,全都断断续续交给了建元帝,自己在家修订火器教材。白楚寒回忆一番没找到他不接受邀请的理由,于是上门做客去了。
  江无眠看了看修订到一半的书和写得七七八八的稿件,深吸一口气,对还未回神的白楚寒道:“师兄,这份约稿拜托了!”
  都是打下扶桑的亲历者,他只需要补充部分就能完成了!
  白楚寒:“……?”
  白楚寒翻动了几下,在江无眠期待的黑眼圈里接下这一任务,后者重重松了口气。
  江无眠实在是没想到校订火器教材的任务过于繁琐,以至于现在都还没写完,交出这件事后他就能全力以赴了。
  白楚寒看了一眼即将要猝死的两人,难以理解这份差事到底有何繁琐之处。
  江无眠脸上覆盖一块热棉布,热敷他即将近视的双眼,闻言冷哼一声,“一本书有何难,一系列书是要命!”
  怨气何其之大,让白楚寒更加好奇这两人到底做了什么。
  翰林院修书修史修上几十年都是常事,那还是几个人带几十个的团队工作。
  轮到他这儿,充其量是两个道长和他一个业余编辑带着几个道童一块修订杂学珍藏等书,并要纠正一切俗名,选取一名作为官方称呼,还不能放大任何地域争端,必须考虑某些特例。
  简而言之,他一个人要当半个翰林院用。
  白楚寒静默片刻,大义凛然道:“何时截止征稿?”
  修书一事,还是要师弟出手吧,他润色一番手上草稿即可。
  江无眠:“……明日。”
  所以今天白楚寒不来,他也要拉人入伙的,全因他修不完啊!
  待白楚寒润色完后,他提议道:“正经地方报纸上不能刊登标点,小说报纸如何?”
  在文学地位上,通俗文学一直是大周最底层,不、应该说以文人心中重量来衡量,通俗小说地位垫底。
  但以民间口碑来讲,通俗小说、话本传奇、折子戏一贯受人欢迎,有坚实的大众基础。
  甚至部分通俗文学马甲背后就是赫赫有名的才子,不然也做不到受大众欢迎。
  先以此为范例模板刊印,总不会触动一些人的敏感,日后也好推行其他书籍的标点断句。
  棉布底下,江无眠的大脑火速转动,这么一说的确是个好事儿,先行用小说试探一番。
  问起缘由来,可以说是为方便大众百姓阅读,提高识字率等等。
  毕竟人为了读话本传奇,有时真的什么都敢干得出来。
  江无眠一把揭开棉布,洗了把脸精神一番,又看了看外面时间,“走,今日我请师兄用饭。”
  天色湛蓝,大片白云远行,留下丝丝缕缕迁移路径,江无眠袖手走在路上,问道:“商路已开,前行去西域的商队增加不少,京中牛羊贩子都多了。”
  往年里耕牛紧张,部分肉牛都要当耕牛使用。
  拿下匈奴土地开商道之后,几年时间输送了不少牲畜,甚至有的人家都能放开手买卖羊毛线了,可见扩大疆域后对大周百姓的影响极深。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