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他来做什么。
“大人喝酒吗?”刘窠一扬酒葫芦,“孙羊正店的老酿。”
“不必。”蔡京道,“你看,外边起风,快下雨了。刘先生什么时候打算入仕?”
“大人说什么?”
“入仕,为官。”蔡京在他面前坐下,“先生不就求这个吗?你正得圣宠,只要老夫荐你入朝,要成新贵,易如反掌。”
宫里打更了。一阵风呼啸而过,隐隐雷鸣,盖过更漏滴答。
“大人请回吧。”刘窠淡淡道,“草民恭送大人。”
那副未画完芙蓉锦鸡图留在暗处,一旁金粉还未来得及涂上。
赵宣和给王安石一个面子,去王皇后那处枯坐了一宿。外边大风大雨,整个汴梁风雨中飘摇。
他剪烛火剪到天明,叫下官罢了早朝,径直回了禁中文书院。赵宣和一进门便见刘窠在庭前踱步,还未来得及出声,那人忙不迭在满是积水的石砖跪了下来。赵宣和一皱眉头,伸手去拉他:“休恁地跪,寡人何尝叫你跪了?”
刘窠应了声,站起来。
“近日言官又弹劾陛下,陛下应作些思量。”他道,“陛下别看我什么事都不往心里去,我......也不想拖累陛下。”
赵宣和是世间第一个夸他善绘鱼的人。
“他们说起你了。”赵宣和道。
刘窠抖了抖袖子,笑道:“那又如何,我还怕口舌是非么?陛下,你日前说想去江南,如今心思可曾变化?”
赵宣和本在看水洼里的倒影,听他说话,抬起头来。刘窠还是老样子,没形没款的荆钗布衣,笑起来疏朗如初。
“去趟临安。”他道,“我祖居。”
赵宣和上次出京华,还是去看自己陵墓的时候。第二天回京时,他牵了匹马就往南跑路,不知怎的到了濠水。
江南,他也是梦里曾到。
这回不同。他与那个叫刘窠的乘着夜黑风高去御马厩解了马匹,一路跑到东华,装作使君穿了皇上的口谕,骗开了城门。
汴梁至临安,千七百里。走时是仲春,待拥得满怀温山软水,已是初夏。渡了长江,便真到了天阔江南。
日暮之时,两人至一处清溪边休整。刘窠在溪边饮马,抓着马缰蹲下盯着水里的游鱼看。赵宣和觉得好笑,伸手去拿他掌中的缰绳,被他将手一把握住。
刘窠的手伶仃白皙,指节分明,指腹带着薄茧。赵宣和要把手拿回来,他却一使劲,将赵宣和往身侧拉了拉。皇上自然不客气,倚着人坐下,陪他一道看鱼。
“前面便是临安地界,大概走一天,便到城里了。”刘窠松开手,“陛下,我此番......就是来向你道个别。”
赵宣和张了张口,终究没说出什么。
“我想通了。宫里到底不适应我,再待下去,我得废掉。”刘窠从行囊里拉出几卷手卷,“这是我路上在驿站画的,有落款,陛下权当是留念。”
“哈,连六郎......也要走?”赵宣和松开他,苦笑一声。
“哎,陛下,话不能这么说。”刘窠起身牵马,两人在皋野上走着。星垂平野,月儿弯作银钩。一阵风过来,撩着人的衣摆,不知何处去了。
“若以天下为渊,我不过你一尾鱼。你临渊羡我,倒也罢了。”他轻声道,“可惜世事为深渊,你我皆是池鱼。”
远处有城郭,燃着星星点点的灯火。
“陛下若真羡我,那便跟我走。”赵宣和听到身边人道,“不出三月,他们另立明主。你我五湖隐迹......”
“六郎!”
刘窠将余下的话吞进肚子里,看赵宣和轻轻拿过他的手卷,俯身一拜。他眼里本盛着临安的灯火,那一刹那,尽数熄灭。
“珍重。”
刘窠站在原地。待身侧烟尘散尽,他翻身上马,向着临安去了。
他终究只是临渊人而已。
即使是金兵破了汴梁,刘窠也风雨不动安如山地留在临安。
听闻徽钦二帝北狩了。
那日江南下着黄梅雨,满目天青。刘窠在檐下煮着茶,自己和自己下棋。忽遇一人,自称京中来,怀徽宗赵宣和旨,有物相奉。
他递过来两幅手卷,皆是刘窠赠的。
“先生,当年先帝因你受弹劾,与老臣结怨颇深。”同样垂垂老矣的内臣道,“你可知,先帝如何讲你的?”
刘窠握紧了卷轴。
“他说,刘道源其人,风骨萧然。寡人于道源,爱慕之情,可欺金石。”
刘窠咬了盏茶给他,微微一笑:“好个爱慕之情,可欺金石。”
他与赵宣和,本是多相像的人。
最终不过临渊羡鱼,又相忘江湖罢了。
第38章 后记
这一本短篇小合集是我三年来的产出,自己看的时候能感到很明显的脚趾抠地。当时什么题材都敢写,乱写,然后逐渐知道自己可以写什么。
从头看到尾,感觉自己的文风变了好多,从《纷呈》到《羡鱼》,看着感觉不是一个人写的。好在前后逻辑的连贯性好了一点,转折也没以前那么生硬了。不好在里面还有很多错别字没改,我喜欢用手机写东西,有时候大晚上黑灯瞎火地写,经常犯愚蠢的错误。
回头看《草木长》里,最得意的一篇是《三弦》,反复看的一篇是《奇迹之山》,认真扩容的是《赐良谋》。
我已经不太记得清当时是在何种境况下写下那些文字,隐约想起当时还有好多人,隔着屏幕,兴高采烈地一起写、读、论,后来那个社区解散,我也回归现实生活。上大学后和一些人联系过,但后来也是渐行渐远渐无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