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李群青抱拳要谢,那纱帘给撩开。谢渺露出半张脸孔,低着眼望了她,将眼帘垂下,若有似无地叹了一句,道:“你还有许多路。”
那熟稔语气,仿佛是看她长大一般。
“多谢大人指教。”李群青被她看得发毛,将盘子边缘攥在手里。她无端对此人生出些敬与畏,抬眼掠过她下陷的面颊。谢渺分明闭着眼,先前目中之意,仿佛能贯她眉心。
直到被许鹤山领出书房,她才松了口气,问:“她怎么什么都知道?”
“这可是江宁谢氏。”许鹤山道,“好在贺礼有了,不虚此行。”
李群青边抹冷汗边颔首,却听许鹤山道:“谢大人说得对。”
她愣了一下,自觉这几日天天都净听见些听不懂的话,懒得细究,装聋作哑地抱着盘子便往外走。许鹤山在后头瞧着,看着李群青穿过纷飞的桃李,一霎花满头。
他开始想下封信中要和李鉴说什么。
江宁天气潮湿,不适合颐养。
区区江宁谢氏,直接拿下。
对了,听人说谢氏也是犯火象,子孙取名都带着水,而大豫卦象为金,惧于火。这样一看,大豫国运,和谢家倒是相同的。
这天命之说唯足取笑耳。
他们彼此明白,必要举棋胜天半子。
【作者有话说】
解释:李鉴先前用何昶查账,查出部分士族多兑盐引、少交税(简称违法犯罪行为),但不公布,以此为要挟,期望与各士族达成合作。他不知道这是否能成功,因为各士族树大根深,他只是新登基的帝王。而他手中的筹码,明为账目,实则是他自身与主角团其他各位的权力与谋划。
在火车站,现在整个人特别开朗。
第31章 残偈第三十
“多谢师兄给我吃定心丸。”李鉴道。
“想必许正使在江宁也很顺遂,书信很快会来,只需等待便可。”三彻替他倒了茶水,“不要焦躁。你的心性,还要再修。”
李鉴点头称是。那司吏走了片刻,他估摸孟汀也已然得了信,以他的性格,大概已经上路快马会长安了。可毕竟未见人,他还是想见孟汀,便饮干了茶,起身要告辞。
“慢着,你刚才提了那句偈语,不听我来解吗?”三彻问,“那其实是句残偈,本是上下各有七字,后来散失了。”
“一会再讲吧。”李鉴推了门,回身道,“我去送送孟侯。”
来去无生灭,风露立中宵。
听起来确乎是颇整的句子,李鉴平日里不好诗文华章,这方面孟汀倒是读得多一些,看他写的信便晓得了。
归涯司的许多小堂都建在崖壁上,石阶悬空,其下便是云遮雾障的万丈深渊,白日行人也要打灯。李鉴掀着白衣一路跑下去,到谷底时喘了口气,又越过布满青翠草木与薄苔的缓坡,遥遥地望见自己院子中高出墙的梨花树。
谷底少有人,他也跑不太动了,少有地感觉呼吸拉扯着内里的伤口。手中灯明明灭灭,他落到雾中,耳侧有虫鸣与风声,眼前似乎也有一点火光,破开小片飞白。
或许那火光太小了,以至李鉴有些恍惚。他总觉得自己是在这里过了二十年,傍晚要归家,家里有人忧他走夜路,特意提灯来寻他。
“陛下。”
火光渐近,孟汀牵马停了步子。
“不是要在禅师处用晚膳吗?”
“我是来授你口谕的。”李鉴道,“孟爱卿是寡人在长安的定海神针,我大豫良将千百,兵部调谁去平乱也不能调你。你大可告诉那会上诸位,巡盐未成,别和寡人谈什么家国大义。违我心意者,杀无赦。”
“陛下即使不说我也明白。”孟汀同他向前走了几步,很自然地用指尖攀住他的,“还有什么要交代的么,尽管说罢。下次差人来就好,你身子还没好透,何必上上下下折腾。”
“我只是想看看你,叫侯爷走得慢些,怠慢一下那群老夫子。”李鉴轻笑一声,“找你还要差人,这不是生分了嘛。”
他这些话讲得比以往都坦诚自如,无非是因为确认孟汀于臣子本分外长久而坚定地站到他身侧。
李鉴向来谨慎,不许生人入小别业,且睡眠很浅。来此地这几夜,孟汀常在庭中站到子时,等他睡得沉一些了,再进屋子里守他。常常是李鉴被更漏滴醒时,发觉自己从身后被人抱着,孟汀将脸埋在他颈窝处,气息长且匀。
曾觉非要满目风烟、立于高绝处才算痛快淋漓,如今觉得这也是一种活法。
可惜身后无退路了。
他握着孟汀的手,同他讲起偈语的事,妄图在诸事纷繁间寻一个可供闲谈的话题。可文人附庸的十字之间,又是他们熟悉而陌生的影子满是缺憾的一生,拿起放下,觉得很沉。
“这倒是一桩轶事,你父皇同我说过。”孟汀道,“这残偈在洛阳白马寺,是逆旅中人题在壁上的,一半佛理一半文酸。”
“越来去之名相,无始无终,灭生死,灭烦恼,解脱无为。”李鉴沉吟,“所谓来去不生灭,即是人摆脱时间之永恒,立于亘古之境地。俗一些讲,便是求得长生。”
“后半句大抵是附会了。我只知‘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绮怀情思,不像是空门之人可道的。”孟汀将马缰拽了一把,“只是这偈语久经年月,各残二字,又题在正堂,难免有闲人要补。当年先帝自长安去洛阳见其长兄,何谢二人相随,见了这偈语,三人各补一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