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可能是出于一种朝圣心理,《盗梦空间》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部电影,它是一次对梦境与现实、罪与救赎的深刻探讨。诺兰以其独到的见解和精湛的技艺,将这部电影打造成了一部值得反复品味的经典,能让人在梦境的迷雾中,找到现实的光芒。
我看这部电影,看过很多遍。之所以安排故事中的主要角色看这部电影,而且还是在孟微之和江南树相遇的时刻,其实算是某种隐喻:真实和虚拟,梦境和现实,二者交缠在一起,能给整个故事带来不真实感。
想要达到的目的是,让读者怀疑:到底是孟微之梦到了初元,还是初元梦到了孟微之?
2.庄生晓梦
“庄周梦蝶”的寓言是写完情节之后才对应上的。梦中的蝴蝶,轻盈翩跹,仿佛在无尽的虚空中舞动,而庄子梦醒之际,那一抹淡淡的沉思,便是对人生如梦、物我两忘境界的深刻领悟。庄周梦为蝶,蝶梦为庄周,在这梦与醒的边缘,似乎能让人触摸到了一种超越尘世的交融。庄子在梦中化蝶,体验了飞翔的自由与生命的绚烂,而当他从梦中惊醒,又回到了这个熟悉而又陌生的世界。此时此刻,我们不禁要问:究竟何者是真,何者是假?是梦中的庄子,还是梦外的蝴蝶?
庄周梦蝶的哲理,便是对“我是谁”这一古老哲学命题的深刻探讨。在这个梦幻般的世界里,物我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人与自然的关系变得亲密无间。庄子仿佛在告诉我们,世间一切,皆是因缘和合,你我他,皆在宇宙的大化中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庄周梦蝶,亦是对“道”的阐释与演绎。道,无迹可寻,却又无处不在。庄子在梦的启示中体悟到,道即自然,自然即道。我们应当放下自我之执着,融入自然的怀抱,与天地精神相往来,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
这样的最高境界是什么?天道?不仁?算法?还是作为一个普通人的本心?
暂时无法回答。
3.梦境的边界
“陀螺停止转动了吗?”
在这里要补充几个《盗》中的设定,孟微之和江南树之后一系列的对话可能会基于此开展。
在电影中,梦境的边缘被描绘成一条既深邃又神秘的哲学分界线。这部电影巧妙地构筑了一个层层递进的梦境宇宙,每一层都是由造梦者的想象力精心织就,它们与现实世界相互缠绕,却又保持着一种难以言喻的距离感。
在这个由梦境构成的深渊里,深度不仅意味着与现实联系的逐渐消逝,也象征着时间的扭曲与延长。在最深层的梦境中,隐藏着个体的记忆与最深层的恐惧,这里是潜意识的核心地带。尽管梦境能够容纳无尽的幻象,但它依旧受到某种逻辑的束缚。一旦逻辑开始崩塌,怀疑的种子便在心中生根发芽,梦境的边界也随之变得模糊,直至整个梦境世界的解体。
梦境的入口,那最初的场景,如同连接现实与幻境的门户,是两个世界交会的关键节点。而要从梦境的最深处醒来,则需要一系列强有力的“kick”——那是将迷失者从梦境的深渊拉回现实世界的力量。
在梦境的稳定性方面,它依赖于造梦者的技艺和在梦中的行动。如果梦中的角色开始怀疑自己所处的环境,或者遭遇无法解释的悖论,那么梦境的稳定性就会受到威胁,最终可能导致整个梦境结构的崩溃。
最引人注目的是梦境与现实之间那条模糊的界限。在这条界限上,角色们必须保持敏锐的洞察力,以辨别虚幻与真实。否则,他们可能会在梦境的迷宫中永远徘徊,无法找到返回现实的路径。
对多姆来说,他判断的标准是一枚在梦境中永远不会停止转动的陀螺。
这不是一个独创的问题。庄周怎么分清蝴蝶成了自己,还是自己成了蝴蝶?他其实根本没有一个判断标准。那孟微之有吗?江南树有吗?对孟而言,他只是想当然地把自己原来的生活当成了一种“正常”,桑干就是他回到现实的标志。而对于江南树则复杂得多,他已经认定撕裂理论的存在,因而对于自己的处境抱有更多的怀疑。
他会有“陀螺”吗?
我的解释可能比较感性。孟微之是他的标志,但不是“陀螺”。无论是真实还是虚幻,他的目的是找到孟微之、回到他身边。因而不管在哪个世界,只要找到那个人,他就会有锚点,可能不会再管这个世界究竟变成了什么样子。
4.虚拟世界与元宇宙
以下是设定中的概念辨析。
在故事中,数字世界与元宇宙的界限变得模糊,它们共同编织出一个超越现实的存在。在这个世界里,量子网络技术让信息得以在宇宙的每一个角落瞬间传递,全息投影技术使得虚拟内容触手可及。每个人的生活都有智能ai管家的协助,它们通过分析用户的行为模式,自动管理日常的数字生活,甚至能够预见并满足用户的未来需求。记忆备份则让人类在数字世界中获得了某种形式的不朽,生命的经历和感悟得以永久保存。
元宇宙则是一个更为深邃的虚拟宇宙,它通过神经接口技术,让人们的大脑直接与虚拟世界相连,体验前所未有的沉浸感。在这里,每个人的虚拟实体(avatar)不仅仅是一个数字化的替身,它们拥有自己的意识和情感,能够在主人离线时独立行动,甚至发展出属于自己的故事。空间折叠门技术使得用户能够在不同的虚拟世界间自由穿梭,每个世界都有其独特的物理规则和文化背景,仿佛穿越不同的宇宙时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