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领了命王太监去安排人传旨,徐瑞卿觉得自己敲打过太医院后,这些太医应是能尽心竭力做事,宫人那边自有皇后和皇嗣的母妃们打赏。
  之所以这么重视打赏太医和宫人,徐瑞卿也是因着以前的宫廷旧事,前朝宫中皇子、皇女若是一起出痘,皇子们无事的几率更高,皇女们夭亡的几率更高,正是因为照顾的宫人们偏心讨好皇子之故。
  因此本朝格外重视种痘之事,徐瑞卿之前也是亲自召见了高院正面谈此事,让他严加约束太医院众人,不许前朝之事重现。
  操心完了儿女种痘的事儿,四月底徐瑞卿这个皇帝就要马不停蹄地准备迎接自己登基后的第一场殿试,天下英才聚集在奉天殿中,只等今天一过便有分晓。
  第67章
  却说明州城虽然和扬州城离得不远,但是两地的风俗却是大不相同,林海在明州城居住了一段时间,尤其是无事时和妻子贾敏去海边游玩之后,夫妻两个更觉天地之大以往的烦恼与痛苦皆可抛却脑后,不再烦恼儿女之事。
  海商提举司的事务在林海的打理下也已经是渐渐效率高了起来,尤其是徐瑞卿登基以后,各家勋贵们都很有默契地收了手,不再敢给已是皇帝的徐瑞卿添堵。
  林海如今也并不是像做巡盐御史一般忙碌,盐政是国之大事更甚于如今他分管的海商之事,当初在扬州城时他可以说是焚膏继晷,压力之大非常人能想。
  而来到明州之后,能真的到海商衙门任职的都是皇家信赖之人,对着林海这么个空降的上司也是知眉眼高低,都明白能从巡盐御史摇身一变成为海商提举司一把手的林海背后必有依仗,林海自身能力也够能弹压一司上下人等,所以公务反而不如以往繁重。
  四月底五月初虽然不是能至海边儿下水嬉戏的时候,但是林海之前也在天气晴好的时候和夫人乘船在近海垂钓散心,明州城一年四季也是不缺极好的海货,但是这样自己钓上来的食用起来却还是别有一番风味。
  贾敏和夫君一起在明州的这段日子也是越过越舒心,贾家这段时间接连传出喜事不提,她自己的身子也比以前好了许多。
  “没成想还有这样的好时候”,远处是天高海阔,入目是碧水细沙,贾敏思及这段日子也是和夫君感慨了一声。
  看着夫人最近比以往在扬州的时候笑容变多了,身子也逐渐调理了过来,不再是弱不胜衣的样子,林海也是握住了夫人的手说道,“你喜欢这里就好,只是你不能京内依着父母而居,终究是我的缘故。”
  贾敏笑了笑,“哪里的话,虽然不能和母亲哥嫂们常见面,但是我如今总能收到家书,知道家里一切都好便也就成了。”
  不知是否是神佛显灵,贾敏今日和夫君这次谈话没多久,五月里头她就又一次收到了家里传来的喜讯,二哥贾政家里的珠哥儿这次会试金榜题名,名列二甲中了第五十名,如今家里欢喜得不知怎样才好,也赶紧送信给姑奶奶报喜。
  和贾家小爷金榜题名了不同,林慕月家里的孩子这次倒是名落孙山,因此消息传来时启祥宫中的气氛也算是为之一肃,宫人们说话办事都小心翼翼,生怕惹了林慕月不高兴。
  倒是林慕月本人并没感觉什么,她家那孩子还小,今年不上榜三年之后也不过才二十,就算是再等两届都无妨碍。
  就连家中几个长辈都说这孩子这场差不多就是观场罢了,毕竟殿试的策问到底是要肚子里有东西才写得出的,林家这位小爷虽然精熟四书五经但是年纪还是太小了些,见识还不够广博,而且一路上过来太过顺利,这时碰壁磋磨些锐气也是好的。
  “我哪里就是这么刻薄的人,你们也太小心了”,在云夏拐弯抹角地安慰中,林慕月有些无语。
  云夏笑笑,“奴婢也知晓小姐的为人,可是这么大一宫的人并不全然都是以往的老人,也是情有可原嘛。”
  给手上的荷包收了最后一针,林慕月打量了这个小东西片刻后说,“算了,过阵子就是秀女们入宫的时候了,到时候你们都有得忙,也就不用关注什么科举不科举的事儿了。”
  皇子们练习骑射需要用扳指,澄俞除了练习的时候不耐烦带这个,于是林慕月就打算自己做一只荷包给儿子,让他无事时就把扳指放进去省的丢了或是不好找。
  荷包上正面绣的是小猫三花,背面是仙鹤和云纹,其实看着有些不伦不类,但是因为是娘亲做的,澄俞收到后倒是喜欢的不行基本只用这一只。
  宫内最近的热闹事不少,除开选秀这个牵绊着所有人目光和精力的大事儿,还有就是几位有子有女的妃嫔们如今更挂心选师父和伴读的事情。
  在察觉到丰泰帝似乎对自己非常关注以后,林慕月就默契地没有管儿子选伴读的事情,就连徐瑞卿私下里问她是不是要抬举个家里的孩子,也被她辞谢了。
  宫内皇子和皇亲宗室的男孩儿们都在咸安宫读书,女孩子们也都在兰芝殿里读书,宫中也都会给这些皇子和公主们选定师父教导和伴读服侍。
  皇子们倒是好说,翰林院人才济济不缺上课的师父,而且就是不选伴读和宗亲们一起上课也算是热闹。
  公主们读书择师和选伴读反而更牵挂人心,一则是前朝中若是没有年长才高的翰林可去给公主上课,皇家便要在民间聘任才女入宫为女官,给公主们讲授诗书并传授礼仪。二则是宫外宗室女要是入宫读书总是不大便宜,又不好强留宗女在宫中,因此都是以采选女官的标准选取明间通晓礼仪的官民女子进宫伴读。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